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李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童心说】

李贽 - []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童心说】翻译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下的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内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网友完善【童心说】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童心说】拼音版/注音版

tóng xīn shuō。

童心说。

lǐ zhì。

李贽。

lóng dòng shān nóng xù xī xiāng,

龙洞山农叙《西厢》,

mò yǔ yún zhī zhě wù wèi wǒ shàng yǒu tóng xīn kě yě。

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fū tóng xīn zhě,

”夫童心者,

zhēn xīn yě。

真心也。

ruò yǐ tóng xīn wèi bù kě,

若以童心为不可,

shì yǐ zhēn xīn wèi bù kě yě。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fū tóng xīn zhě,

夫童心者,

jué jiǎ chún zhēn,

绝假纯真,

zuì chū yī niàn zhī běn xīn yě。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ruò shī què tóng xīn,

若失却童心,

biàn shī què zhēn xīn shī què zhēn xīn,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biàn shī què zhēn rén。

便失却真人。

rén ér fēi zhēn,

人而非真,

quán bù fù yǒu chū yǐ。

全不复有初矣。

tóng zǐ zhě,

童子者,

rén zhī chū yě tóng xīn zhě,

人之初也;童心者,

xīn zhī chū yě。

心之初也。

fū xīn zhī chū,

夫心之初,

hé kě shī yě rán tóng xīn hú rán ér jù shī yě。

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gài fāng qí shǐ yě,

盖方其始也,

yǒu wén jiàn cóng ěr mù ér rù,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ér yǐ wéi zhǔ yú qí nèi ér tóng xīn shī。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qí zhǎng yě,

其长也,

yǒu dào li cóng wén jiàn ér rù,

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ér yǐ wéi zhǔ yú qí nèi ér tóng xīn shī。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qí jiǔ yě,

其久也,

dào lǐ wén jiàn rì yǐ yì duō,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zé suǒ zhī suǒ jué rì yǐ yì guǎng,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yú shì yān yòu zhī měi míng zhī kě hǎo yě,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ér wù yù yǐ yáng zhī ér tóng xīn shī。

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zhī bù měi zhī míng zhī kě chǒu yě,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ér wù yù yǐ yǎn zhī ér tóng xīn shī。

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fū dào lǐ wén jiàn,

夫道理闻见,

jiē zì duō dú shū shí yì lǐ ér lái yě。

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gǔ zhī shèng rén,

古之圣人,

hé cháng bù dú shū zāi。

曷尝不读书哉。

rán zòng bù dú shū,

然纵不读书,

tóng xīn gù zì zài yě zòng duō dú shū,

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

yì yǐ hù cǐ tóng xīn ér shǐ zhī wù shī yān ěr,

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fēi ruò xué zhě fǎn yǐ duō dú shū shí yì lǐ ér fǎn zhàng zhī yě。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fū xué zhě jì yǐ duō dú shū shí yì lǐ zhàng qí tóng xīn yǐ,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shèng rén yòu hé yòng duō zhù shū lì yán yǐ zhàng xué rén wéi yé tóng xīn jì zhàng,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

yú shì fā ér wèi yán yǔ,

于是发而为言语,

zé yán yǔ bù yóu zhōng jiàn ér wéi zhèng shì,

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

zé zhèng shì wú gēn dǐ zhe ér wéi wén cí,

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

zé wén cí bù néng dá。

则文辞不能达。

fēi nèi hán yú zhāng měi yě,

非内含于章美也,

fēi dǔ shí shēng huī guāng yě,

非笃实生辉光也,

yù qiú yī jù yǒu dé zhī yán,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

zú bù kě dé,

卒不可得,

suǒ yǐ zhě hé yǐ tóng xīn jì zhàng,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

ér yǐ cóng wài rù zhě wén jiàn dào lǐ wèi zhī xīn yě。

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fū jì yǐ wén jiàn dào lǐ wèi xīn yǐ,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zé suǒ yán zhě jiē wén jiàn dào lǐ zhī yán,

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fēi tóng xīn zì chū zhī yán yě,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yán suī gōng,

言虽工,

yú wǒ hé yǔ qǐ fēi yǐ jiǎ rén yán jiǎ yán,

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

ér shì jià shì wén jiǎ wén hū gài qí rén jì jiǎ,

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

zé wú suǒ bù jiǎ yǐ。

则无所不假矣。

yóu shì ér yǐ jiǎ yán yǔ jiǎ rén yán,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

zé jiǎ rén xǐ yǐ jiǎ shì yǔ jiǎ rén dào,

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

zé jiǎ rén xǐ yǐ jiǎ wén yǔ jiǎ rén tán,

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

zé jiǎ rén xǐ。

则假人喜。

wú suǒ bù jiǎ,

无所不假,

zé wú suǒ bù xǐ。

则无所不喜。

mǎn chǎng shì jiǎ,

满场是假,

ǎi rén hé biàn yě。

矮人何辩也。

rán zé suī yǒu tiān xià zhī zhì wén,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

qí yān miè yú jiǎ rén ér bù jìn jiàn yú hòu shì zhě,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yòu qǐ shǎo zāi hé yě tiān xià zhī zhì wén,

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

wèi yǒu bù chū yú tóng xīn yān zhě yě。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gǒu tóng xīn cháng cún,

苟童心常存,

zé dào lǐ bù xíng,

则道理不行,

wén jiàn bù lì,

闻见不立,

wú shí bù wén,

无时不文,

wú rén bù wén,

无人不文,

wú yí yàng chuàng zhì tǐ gé wén zì ér fēi wén zhě。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shī hé bì gǔ xuǎn,

诗何必古《选》,

wén hé bì xiān qín,

文何必先秦,

jiàng ér wèi liù cháo,

降而为六朝,

biàn ér wèi jìn tǐ,

变而为近体,

yòu biàn ér wèi chuán qí,

又变而为传奇,

biàn ér wèi yuàn běn,

变而为院本,

wèi zá jù,

为杂剧,

wèi xī xiāng qū,

为《西厢曲》,

wèi shuǐ hǔ zhuàn,

为《水浒传》,

wèi jīn zhī jǔ zǐ yè,

为今之举子业,

jiē gǔ jīn zhì wén,

皆古今至文,

bù kě dé ér shí shì xiān hòu lùn yě。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gù wú yīn shì ér yǒu gǎn yú tóng xīn zhě zhī zì wén yě,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gèng shuō shén me liù jīng,

更说什么六经,

gèng shuō shén me yǔ mèng hū fū liù jīng yǔ mèng,

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

fēi qí shǐ guān guò wèi bāo chóng zhī cí,

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zé qí chén zǐ jí wéi zàn měi zhī yǔ,

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yòu bù rán,

又不然,

zé qí yū kuò mén tú měng dǒng dì zǐ,

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

jì yì shī shuō,

记忆师说,

yǒu tóu wú wěi,

有头无尾,

dé hòu yí qián,

得后遗前,

suí qí suǒ jiàn,

随其所见,

bǐ zhī yú shū。

笔之于书。

hòu xué bù chá,

后学不察,

biàn wèi chū zì shèng rén zhī kǒu yě,

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

jué dìng mù zhī wèi jīng yǐ,

决定目之为经矣,

shú zhī qí dà bàn fēi shèng rén zhī yán hū zòng chū zì shèng rén,

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

yào yì yǒu wéi ér fā,

要亦有为而发,

bù guò yīn bìng fā yào,

不过因病发药,

suí shí chǔ fāng,

随时处方,

yǐ jiù cǐ yī děng měng dǒng dì zǐ,

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

yū kuò mén tú yún ěr。

迂阔门徒云耳。

yī yào jiǎ bìng,

医药假病,

fāng nán dìng zhí,

方难定执,

shì qǐ kě jù yǐ wéi wàn shì zhī zhì lùn hū rán zé liù jīng yǔ mèng,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

nǎi dào xué zhī kǒu shí,

乃道学之口实,

jiǎ rén zhī yuān sǒu yě,

假人之渊薮也,

duàn duàn hū qí bù kě yǐ yǔ yú tóng xīn zhī yán míng yǐ。

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wū hū wú yòu ān dé zhēn zhèng dà shèng rén tóng xīn wèi zēng shī zhě ér yǔ zhī yī yán wén zāi。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童心说】注释

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

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曷(hé):何,什么。

胡然而遽(jù)失:为什么很快就失去。遽,急、突然。

闻见: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儒家思想。

而以为主于其内:耳闻目睹的东西进入人心,变成了心灵活动的主持者。

扬:发扬。

固:本来。

见:通“现”。

著(zhù):显现。

达:畅通。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dǔ)实辉光也:是因为那不是内里含有童心,外显而为美,不是内再忠厚老实的德性而发出的辉光。

卒:最终。

工:精巧。

文:写(文章)。

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湮(yān):埋没。

诗何必古《选》:《文选》收录的古诗并不一定是最的。《选》,指南朝梁代萧统编的古诗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古,推崇。

变而为近体:指诗歌变由古体变为近体律体。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过:过分。

懵(měng)懂:糊涂。

察:知晓。

道学:指道学家。

渊薮(sǒu):原指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我又从哪里能够找到一个童心未曾失掉的真正大圣人,可以与他谈一谈文章的道理呢?

网友完善【童心说】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童心说】评析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丙戌八中秋之前,耿定向写了一封信给周思久,即《与周柳塘》,其中谈到,李贽“以妄乱真、教坏毒世”,是“纵情任欲”的人。周思久把该信转给李贽一阅。李贽大为恼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具有论战性的理论文章《童心说》,是为回答耿定向“以妄乱真”的指责而写的。

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网友完善【童心说】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童心说】赏析

《童心说》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而道学及其教育却使人的这种纯洁“童心”丧失殆尽,丧失人的真实存在的价值:“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总之,由于道学的教育,闻见、道理、名誉等的刺激引诱,人就会失掉其本来的善良本性,从而失去为善的内在根据。反过来说,只有断绝道学教育所灌输的闻见、道理等,才能保证“纯真无伪最初一念之本心”。而所谓闻见道理都来自圣贤之书,即是程朱义理。“多读书识义理”,使仁义道德的说教由耳目闻见入主于身心之中,取代了“童心”,使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变得虚伪,“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想由“多读书识义理”的途径达到“内含以章美,笃实辉光”,只能适得其反。正是这些圣贤之书所传播的“闻见道理”障人“童心”,使人“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正是道学教育败坏人才,败坏政事,败坏社会气,造成一派虚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总是,道学教育使人丧失自然纯朴真挚的“童心”,道学家们都是一伙“失却真心”,专门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个人”,他们把社会变成了“无所不假”的欺诈场所。

李贽从“童心”出发,大胆地揭露了伪道学家的虚伪本质,把“六经”,“《语》、《孟》”等圣经贤传当作一切虚假的总根源,大胆地否定了传统的经典教材。李贽认为这些圣经贤传真伪难考,是非不辨,根本不能奉为经典。“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贤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即便是圣人所说的话,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因而,“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表现了李贽反教条、反传统、反权威的叛逆精神。这对人们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发露“童心自出之言”,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李贽的时代,正是八股盛行,依经出题作文、代圣人立言,不能表达独立见解的文泛滥的时代。李贽却认为,“童心”即“真心”是文章的直接本源。他说:“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换句话说,即下最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貌,都是真有价值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因此,他认为,所读的书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书本知识、读书内容也是日渐其新、日益发展丰富的。所以,只要出于“童心”的作品,不分时代和文体,都应该是读书的内容。甚至认为“东国之秘语,西方之至文,《离骚》、班、马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宋元名人之曲”,“申韩之书”等,“肌臂理分,时出新意”。且“摅其胸中之独见”,都可“意人益智”。这种要求广读诸书,博采众,融会贯通的读书为文的主张,是与其主张自由、解放的思想相一致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不受一经一说的约束与专断,避免由于学术上的狭隘性而造成的“圣经贤传”的思想垄断而丧失“童心”。

但李贽所肯定的“自然之性”的真挚“童心”,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出发的,其主要矛头是程朱理学及其“存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这本身也就是陆王心学产的历史原因及学术旨趣之一。

李贽的“童心”在本质上既近阳明又近佛。王阳明道:“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将李贽的“童心”一比较即可看到,李贽的所谓“童心”受到外来的闻见、道理、名誉等种种刺激引诱以致失去本来目,即阳明所谓“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李贽所谓“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也即是王阳明所谓“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

从学术关系来看,李贽实也属于王学左派。他在南京时曾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时,王襞期在左右,对于“乐学”之说尤多发挥。据此可知李贽与泰州学派的渊源,他是得泰州之传。再者,受佛道影响原也是泰州学派的特征之一,这一点,李贽自己也是明白承认的。他在《阳明先年谱后语》里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则尤恶,……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语,示我阳明王先书,乃知得道真人不,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李贽的《与马历山书》中,“童心”、“真心”,亦有此意:“人人各具有,是大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与同,下与地同,中与千贤万圣同。彼无所加,我无所损。”

李贽的《童心说》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复古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明代文坛前后七子在作文教育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前人规步矩随,丝毫没有自家的精神气魄。即便是前七子中最负盛名的李梦阳,钱牧斋也批评他说:“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剽窃于声句字之间,婴儿之学语,童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是乎?地之运会,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相续,而必曰汉后无文,唐后无诗,此数百年之宇宙日,尽皆缺陷晦蒙,直待献吉而洪荒再辟乎?”批评很辛辣。前后七子在程朱理学及八股文的禁锢之下,“不能吐其心之所有”,相率为假古董。李贽针对文坛颓,提倡以“真”对“伪”的《童心说》,反复古派最有力的袁宏道,即多受其思想的影响。

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它是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的觉悟;它与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网友完善【童心说】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童心说】辑评

现代学者王肇亨:明末进步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写的《童心说》,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是古典文论中难得的一篇文章。《童心说》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的主张,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

现代学者纪蔷:《童心说》反映了李贽个性解放的特点,在当朝是难得可贵的思想,是晚明时期具有命力的理想构念。

网友完善【童心说】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童心说】作者李贽的简介

李贽 - []

明福建晋江人,字卓吾,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别号温陵居士。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讥刺时之讲周、程、张、朱者,谓皆口谈道德,心存髙官,志在鉅富,品格反不如市井小夫。晚年往来南北两京、济宁等地。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以「离经叛道」、「勾引士人妇女,到菴里听讲」为罪状,甚至捏造「与妓女白昼同浴」等无稽之谈,下狱,自刎死。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童心说|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李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