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二首拼音版/注音版
chán yuè èr shǒu。
禅悦二首。
zhāng wèn táo。
张问陶。
qí yī pú tuán qīng zuò dào xīn zhǎng,
【其一】 蒲团清坐道心长,
xiāo shòu lián huā zì zài xiāng。
消受莲花自在香。
bā wàn sì qiān mén lù bié,
八万四千门路别,
shéi zhī fāng cùn jí xī fāng。
谁知方寸即西方。
qí èr mén tíng qīng miào jí chán guān,
【其二】 门庭清妙即禅关,
wǎng fèi huáng jīn qù mǎi shān。
枉费黄金去买山。
zhǐ yào xīn guāng rú mǎn yuè,
只要心光如满月,
zài jiā hái bǐ chū jiā xián。
在家还比出家闲。
禅悦二首赏析
禅是内心的省悟,不可言说,但禅悦的愉快又总是希望有所渲泄,于是作者就以诗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感想。第一首诗讲述了坐禅能由定生慧(道心长),净化尘心,解脱烦恼,闻莲花香,入佛国境。由于是心印,所以阐述虽禅门宗派林立,但寸心西方仍为根本的道理。第二首诗则是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如是,则隐于山林或居于寺庙都是多事。所以“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只要心地充满慈悲,照彻光明,那么,在家修行更是本质意义上的“出家”。
第一首诗“蒲团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蒲团”是指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莲花”是西方极乐净土中的物象之一,是佛性的象征。传说佛祖降生前,皇宫中池塘里突然盛开了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佛祖修成正果后,坐的座位便被称为“莲花座”。在《观无量寿经》中也提到凡是投生于西方极乐净土的人,首先投生在西方净土的莲花之中,莲花依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次第开放,之后就能看到西方诸佛,聆听佛法。这里的莲花不仅是实景描写,也喻指佛国莲花。作者清心寡欲,端坐于蒲团之上,置身在清香脱俗的恬淡氛围中,诚心礼佛,使心灵归于沉寂,思量佛法的精深与广大,并享受着参禅悟道带给自己心灵超凡的愉悦,一切尘世的忧伤烦恼都在莲花光华中消失殆尽。
“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这是作者礼佛悟道的所得。“八万四千”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中常见,并非真有八万四千。“方寸”就是心。禅宗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虽然参悟佛法摆脱烦恼有众多法门,而且法法有别,但是终归要获得心灵的升华和解脱,只要悟得此境,方寸的心田即可证得西方极乐。
第二首诗所阐明的理趣同样是“明心见性”,贵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作者认为只要心灵湛然,意静思定,关照自身心性的清净,那么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与上一首中的“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都重在言心性澄明,其意旨和理趣可谓互相呼应,一脉相承。佛法告诉我们人的本心本性即是我们通向自在、快乐、智慧的大门,心圆满清净了,则事事自然游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坏对错完全由我们内心来决定。
这两首诗一首诗主要说学禅的明心见性,一首诗则是强调学禅的“在家”与“出家”,二诗互相呼应,立意深窈。诗中大量运用佛教术语,却能够组合自然,深入浅出,可见作者在辞和意上所下的功夫。
-
暂无!
清四川遂宁人,字仲冶,号船山、药庵退守,又自号蜀山老猿、老船。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再改吏部郎中,出知山东莱州府。以忤上官,称病去职。卒于苏州。诗称一代名家,沈郁空灵,能自出新意。亦工画。有《船山诗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