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 柳营曲 · 嘆世拼音版/注音版
yuè diào liǔ yíng qū tàn shì。
越调 · 柳营曲 · 叹世。
mǎ qiān zhāi。
马谦斋。
shǒu zì cuō,
手自搓,
jiàn pín mó。
剑频磨。
gǔ lái zhàng fū tiān xià duō。
古来丈夫天下多。
qīng jìng mā sā,
青镜摩挲,
bái shǒu cuō tuó,
白首蹉跎,
shī zhì kùn héng wō。
失志困衡窝。
yǒu shēng míng shuí shí lián pō guǎng cái xué bù yòng xiāo hé。
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
máng máng de táo hǎi bīn,
忙忙的逃海滨,
jí jí de yǐn shān ā。
急急的隐山阿。
jīn rì gè,
今日个,
píng dì qǐ fēng bō。
平地起风波。
越调 · 柳营曲 · 嘆世赏析
《柳营曲·叹世》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意。在元代,许多文人胸怀大志,但结果只是“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纵使才高如萧何,声名如廉颇,也得不到赏识重用,还不如赶快去往海滨山里,做一个快活渔樵,又何苦在这险恶的世道上,无端惹风波。以辛辣之笔,抨击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反而使他们非逃即隐的黑暗现实。此作言词简短,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风格苍劲奔放。
此曲子以时间顺序先写青年时期摩拳擦掌,频磨剑锋,希望以后能出人头地,自古而来,胸怀负的男儿比比皆是。接下来写自己求仕未遂,到头来却落得抚摸铜镜,叹息白发如雪、岁月蹉跎,潦倒困顿在穷街陋室。又以廉颇和萧何的典故寄遇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说自己有廉颇一般的威名却无人赏识,有如萧何一样的博学却不得任用。而那些已经蒽名就的天下莘莘才士们,都争先恐后地逃往了海滨,归隐了山河,只因为仕途险恶,每每平地上便掀起了风波。
曲文的起首两句,塑造了诗人早年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昂扬形象。再加上“古来丈夫天下多”,自许男儿、不甘人后的气概更是呼之欲出。然而紧接着的三句现实情状,却是一落千丈,“勋业频看镜”,“白发千茎雪”,这两句杜诗恰可作为此情此景的传神写照。这种大起大落,便带出了全曲的怨意;而前时的“古来丈夫天下多”,也就为将一己的哀伤扩展到“叹世”的主题作了铺垫。
七、八两句,慨叹入仕的艰难,为“失志困衡窝”的起由作了注脚。廉颇是七国争雄时代赵国的名将,《史记》载他“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获罪奔魏,时赵王数困于秦兵,想重新起召,廉颇也壮心不已,在赵王使者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却不料因使者“一饭三遗矢”的谗言,终遭摒弃。萧何则以广有才学著称于史,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这正是贤愚不分、英雄失路的不合理情状的典型概括。
并未停留在怀才不遇的感慨上,又进一步触及了元代仕途的险恶,“廉颇”、“萧何”们“白首蹉跎”不算,还要逃海滨、隐山阿,而且是“忙忙”兼“急急”,逃隐唯恐不及。为什么呢?原来是“今日个,平地起风波”,灾祸大难随时都会临头。这就暴露出官场倾轧、伴君如伴虎等等的政治黑暗。这三句从入仕的艰难直接跳入入仕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自嘲自解,但更多的是表现了进退失路的绝望。
此曲子夹叙夹议,艺术地概括了元代社会尤为严重的扼杀人才的弊政,以及官场的险恶难测,风格精警,把宦沉浮、仕途凶险刻画得十分深刻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暂无!
越调 · 柳营曲 · 嘆世辑评
葛剑雄说: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接着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进西施”起承接首句,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趁西风”两句进一步描写范蠡归隐五湖、悠然闲适的生活,突出了“归去”的题旨。结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现隐者飘逸洒脱的情怀。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逍遥闲适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封建统治下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
-
暂无!
名、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与张可久同时,且相识。工散曲,太平乐府等曲选集中所收颇多。张可久有《天净沙·马谦斋园亭》,曾在大都(今北京)作过官,辞官后归隐,有人说他后来隐居杭州。现存小令十七首。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