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处端
谭处端,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到,谭玉顿觉周身梳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问,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时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同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谭处端素患风痹,药石难愈。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闻重阳至山东,扶杖往求治疗之法,重阳扃户不纳,乃坚守终夕,门忽自开,重阳以为「仙缘」得契,召之同衾而寝,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终身侍之。祖庭葬师之后,与刘处玄离陕至洛,出入红街紫陌,花林酒阵之中,对境炼心,直至对境无心。
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
据《金莲正宗记》﹕“曾过招提,就禅师处乞残食。禅师大怒,以拳殴之,击折两齿,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欲为之争,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动心,由是名满京洛。”
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
谭处端有《水云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以下是谭处端作品集:
推荐诗词古文
-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
- 冷泉亭记
- 送復梦赴韦令幕
- 筠州圣祖殿诗
- 宫词
- 寄沧州李尚书
- 酒泉子
- 泊楚州锁外六首
- 诗一首
- 春恨
- 次韵赵伯武病中即事五首
- 七言
- 曾宏甫分饷洞庭柑
- 中吕 · 山坡羊
- 永嘉方子谦能诗奕品在第二过武昌吴明卿特作长歌赠之既而薄游金陵无所遇将谒东诸侯于其行也得四绝句续明卿后
- 赠王山人良材二绝
- 赠寄陈道易
- 读李邕碑
- 书王景撝丽泽书室卷
- 青乌
- 寄绿园庵主人
- 沁园春 · 蚕
- 纪梦
- 堂山高
- 步浛洸准提庵
- 悲愤五首悼亡室滦州石氏
- 竹轩
- 水调歌头 · 李彭州生日
- 琅琊行
- 玉蝶球
- 汉长门词四首
- 道中即事呈岑使君吏部次和德麟韵三首
- 春日即事九首
- 跋六无诗卷后
- 嘆张縡
- 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
- 夜与作霖避暑南园登江月臺二首
- 秋日越臺登眺
- 许深父母輓诗
- 渎山大玉海歌
- 华严精舍
- 和西湖竹枝词
- 独坐
- 南峯顶
- 復之留都别诸亲友
- 茶烟
- 游百丈岩
- 湖州道中四首望道场山塔
- 庐陵呼酒再用韵
- 春日阻风部中限韵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