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即事拼音版/注音版
shān xíng jí shì。
山行即事。
wáng zhì。
王质。
fú yún zài kōng bì,
浮云在空碧,
lái wǎng yì yīn qíng。
来往议阴晴。
hé yǔ sǎ yī shī,
荷雨洒衣湿,
píng fēng chuī xiù qīng。
蘋风吹袖清。
què shēng xuān rì chū,
鹊声喧日出,
ōu xìng xiá bō píng。
鸥性狎波平。
shān sè bù yán yǔ,
山色不言语,
huàn xǐng sān rì chéng。
唤醒三日酲。
山行即事评析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议”,“议”什么呢?“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感受。“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太阳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蘋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乾,又称为“乾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