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后人称董子、董夫子。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以下是董仲舒作品集:
呜呼嗟乎,遐哉邈矣。时来曷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悲吾族矣。正身俟时,将就木矣。悠悠偕时,岂能觉矣。心之忧欤,不期禄矣。遑遑匪宁,只增辱矣。努力触藩,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彼寔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为黑。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辩而言讷。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内讼兮,亦未知其所从也。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焭焭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若伍员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亦不能同彼数子兮,将远游而终慕。于吾侪之云远兮,疑荒涂而难践。惮君子之于行兮,诫三日而不饭。嗟天下之偕违兮,怅无与之偕返。孰若返身于素业兮,莫随世而输转。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惟褊。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谦光而务展。遵幽昧于默足兮,岂舒采而蕲显。苟肝胆之可同兮,奚须发之足辨也。”
推荐诗词古文
- 蝶恋花
-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 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十二首
- 孤云
-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 西湖梦寻 · 卷三 · 西湖中路 · 陆宣公祠
- 新火
- 赠王秘书
- 葵女
- 醒心亭记
- 夏日续题
- 送徐道士之剡六言二首
- 庚寅岁十一月新罗弘惠上人与本国同书请日休为灵鹫山周禅师碑将还以诗送之
- 赠佳人
- 南乡子
- 寄无愿上人
- 角
- 段家堤西望晚山
- 襄阳咏史古堤
- 对庐山默约
- 高氏祖庙诗
- 弟观喜董稼山至有诗因次韵二首
- 满江红 · 薄暮碧桃花下
- 流觞曲水新成中秋邀客小酌
- 戊子正月廿一日雪及半尺
- 题唐仙方伎图布政徐本所藏
- 始生日对雪有怀故园梅花
- 方鸿胪邀同许太常张太学饮齐园
- 行路难拟鲍明远八首
- 挽汤丞相三首
- 答辛贯日
- 再和陶韵
- 桃花
- 寿仙游彭大尹母孺人八十
- 水龙吟
- 谢潘谦之二首
- 前汤庵
- 前此承与中约同诸士友登玉峯弔祭宋先贤卫文节公祠有感
- 戊申人日
- 试黄权笔为作三绝句
- 见率斋王廉使
- 三益斋
- 上巳游金明池
- 秋色
- 天全杂诗
- 寿范浣浦侍御
- 后答吴尚书
- 设醮灵仙观
- 次韵答仲益见简
- 答潘君理书寄
我爱学习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