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今天,一提到城市生活,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那么,在很多很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幅名叫《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绘画可以告诉你一切。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两条小河和一条大河、一座城市以及与河流、城市有关的众生相。其中,那条大河与城市密切相关,名叫汴河,即隋代开凿的通济渠(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直到北宋一直是中国各地调集物资的主要“生命线”;城市是指汴京,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因为位于汴河沿岸,具有水运优势而被北宋王朝(960-1127)确定为首都,是当时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首都汴京汴河沿岸和街道市肆的繁华景象,所以留下了对于当时城市面貌的珍贵记录。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度却有528厘米。观看长卷画的顺序是从最右侧开始,逐渐向左展开。
画卷开始处呈现出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以及河上的简易小桥,一群小毛驴组成的驮队和零星几座农舍,显然这是郊野的场景,并无城市气象。然而,随着画面的展开,画上归城的队伍开始让人想到这里和城市的联系,汴河也开始出现在视野之中,河畔有大船停泊,有人在卸货和指挥运货,两岸开设有各种店铺。紧接着,人物越来越多,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随后便出现了该图的核心场景——汴河上的“虹桥”,桥以大型的木材相贯而成,拱形无柱,精巧而优美,桥下大船过河,众人围观并指手画脚,桥上的骑马者与坐轿者争道、互不相让,场面火爆。
汴河在画面上方消失以后,护城河与城门便成为画面的焦点。进入城门后,市井街巷更见繁华,街道上各种人物轮番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住宅建筑中有高级斗拱的官宅越来越多,酒楼建筑也更加奢侈华丽。当时的商业建筑,门口布满华丽的装饰,街道上骑马的、坐轿的、聊天的、围看街头表演的、空车待去码头载货的,各式人物应有尽有。现存的画面就在市井最繁华处戛然而止了。画家笔下的汴京城内外的舟车、桥梁、屋庐、城郭均不失规矩准绳,绝无板滞之嫌,笔精墨妙,各具其态。画面中有1座城楼,110栋屋宇,170多棵树木,除了一般的商铺、住宅外,还包括4座楼房,衙署、公廨、亭子各1座,寺院1所,农舍13间,水井2口。其他还有8座彩楼欢门,4座独立的门屋,近20辆车子。画面上还描绘了28艘舟船。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异常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成为研究宋时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画上勾勒出的彩楼建筑的细节,虹桥的结构形式,船舶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当时人物的服饰等,都可以提供给历史学家以参考。
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对该图的一些细节颇感兴趣,比如,“清明”两字究竟是指什么?图中所绘是汴京何处的场景?虹桥又是哪座桥?城门具体位置又是在哪里?但这一切都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1127年,金兵南下使汴京这座都城遭到彻底的破坏,汴河也在不久以后消失了。今天,人们只能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这样的史料,了解北宋都城曾经有过辉煌、发达的商业和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
【知识点】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是一种盛行于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独特的店面装饰形式,最早搭建在酒肆中,用竹木绑缚捆扎搭建出楼阁的形状。彩楼欢门结构大量使用了斜撑、X形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方式,这些方式在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体系中是不多见的。有些彩楼欢门还沿其建筑格局从门首扩大至围廊,其上装饰彩薰、花灯、扎花、锦旗,并与门上张挂的桅子灯和门前的其他饰物,共同组成酒店标志。彩楼欢门属于临时性建筑,但仍然需要经常整修和维护,甚至定期重新搭建。其上的缯彩和装饰平日可以收起,只在节日庆典或需要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