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怕冷的非洲鲫鱼能“移民”中国北方?
罗非鱼又叫非洲鲫鱼,原产非洲,现已在世界各地“落户”,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用养殖鱼。虽然非洲鲫鱼“游”到了世界各地,但它仍难改热带鱼的本性,喜热不喜冷,只适合在水温25~33℃的温水中生活,如果水温低于15℃,它就会“肚皮朝天”,一命呜呼。而在中国北方,除夏天外,鱼塘中的水温很难达到25℃,如果非洲鲫鱼“移民”到北方,一到冬天这些鱼儿就难逃“鬼门关”了。过去,都是靠直接从南方空运的办法把非洲鲫鱼送到北方,或者是在天气转暖的时候,将鱼苗运到北方进行养殖。但这些方法,都提高了成本,使得非洲鲫鱼的价格变得更贵。能不能利用北方一些地区丰富的地下温泉来养殖非洲鲫鱼呢?20世纪70年代,经过北京的水产科研人员历时三个冬天的努力,非洲鲫鱼终于借助地下温泉在北方安全过冬了。
利用地热温泉在温带或寒带养殖热带鱼类,是地热能的应用之一。地球内部具有巨大的热量,由内而外传递,并通过热传导、火山喷发、地下水循环、温泉等途径不断地向地表散发,这就是地热能。如果能将丰富的地热资源利用起来,尤其是应用于农、林、牧、副、渔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地热农业,在大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呈现了低能耗、可持续的未来发展空间。
除了非洲鲫鱼外,如今很多喜热怕冷的水族,如罗氏沼虾、河虾、对虾、甲鱼、鳗鱼、胡子鲶等都纷纷“移民”中国北方,其中不少是借助于地热资源的利用而“成行”的。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利用地热进行农业种植的历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记载郴县西北有温泉水,所灌溉的谷田,一年可以三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9记载:“温水,在县北,常灌田,十二月种,明年三月熟,可一岁三熟。”唐代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一诗中写道:“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这些都是中外文献中有关利用地热进行水稻种植、生产反季节瓜果的记录。在现代农业中,将地热温泉导入地下加温管道,使土壤温度保持在20~25℃,那么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能培植出各种反季节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