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舰船的桅杆越来越小?
从人类开始利用风力推进船舶起,桅杆便与船舶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桅杆的主要功能是支撑风帆,它的材质以木材为主,是一种单根的柱状体结构。到了蒸汽机时代,风帆被淘汰了,而桅杆的顶部则成为无线电通信天线的架设场所,不仅桅杆的高度大幅度增加,材质也换成了钢铁。当雷达、灯光信号及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舰艇以后,舰艇桅杆进而成为装设这些设备的支撑结构。小艇一般只有一根桅杆,而大中型舰,除航空母舰之外均采用主桅和辅桅结合的设计方案,即在舰艇的纵向设置前后两根桅杆。
在“巨舰大炮”的年代,巨大口径的舰炮在射击过程中对桅杆形成了强烈冲击。为了增强桅杆的强度,一种下半部分为三支柱结构、上半部分为单根柱状结构的三脚支柱型桅杆取代了原先的单根柱状结构桅杆,有一些大型舰艇上还采用了桁格结构的桅杆。
随着隐形技术的发展,桅杆也发生了改变。法国“拉菲特”级导弹护卫舰已经成为简化处理桅杆的典型隐形战舰。美国人研制了“先进封闭桅杆/传感器系统”,他们利用复合材料制成封闭外罩,把桅杆及装在桅杆上的各种天线和探测装置包覆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缩小雷达反射面积,而且基本不影响装在桅杆上的天线、探测装置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桅杆上天线和探测装置已被完全封闭,这样就可以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降低了维护成本。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还采用了桅杆及其附着物一体化的设计方案,外观上已经看不到昔日桅杆的影子了。
一般人认为,目标越近就越容易被命中。反舰导弹可是长“眼睛”的武器,瞄准抵近的目标理应是弹无虚发了。然而,事实上并不总是这样。当反舰导弹发射以后,需要先爬升到一定高度,达到一定的速度,然后才能转入水平飞行。只有这样,导弹的翼面才能产生足够的气动力以控制飞行。而且从发射到导弹上的雷达开机进行末段制导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段“盲区”的飞行距离一般数千米。如果水面目标正好以极快的速度进入这个区域,那么再先进的导弹也将对其无可奈何。
【发散思维】大吨位的驱逐舰是否可以当巡洋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