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级的跳高选手都采用背越式过杆?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逾高超远”就被作为一种军事技能在挑选和训练士兵中应用。现代跳高则始于欧洲。
最初的跳高姿势都是自由式,运动员用各自随意的动作越过横杆。1827年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记载的世界男子跳高成绩是1.575米,1912年世界纪录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在1968年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大学生福斯贝里首创“背越式”技术,跳过了2.24米,摘取了奥运会跳高金牌,引发了跳高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跳高动作发展史上的每次变革都更合理、更科学地发挥人体的潜力。目前,世界级的跳高选手都采用背越式过杆。中国选手朱建华在1984年创造了2.39米的世界纪录。1993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已经达到2.45米。那么背越式技术的优越性在哪呢?
人之所以能原地上跳,其中充满着力学原理。在原地跳跃时,人总是先屈膝下蹲,双臂下垂,以增强人体对地的蹬力。然后向上挥动手臂并伸展身体,伸展得越猛,其蹬力就越大,由此也造成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向上推力)也越大。只要该推力大于人体的重力,质心就获得了向上的加速度,人体就能腾跃起来。
跳高运动员快速助跑至横杆前,会迅速制动,使水平速率有所降低,由此导致的膝关节屈曲并竖直向下蹬地,伴随双臂的猛烈上挥,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几乎同时迅疾伸展,使人体获得极大的向上加速度。一旦离地腾起,人体的质心就会沿一定的抛物线运动,此抛物线决定了起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人体质心所能达到的最大腾空高度也随之确定。接下来运动员在腾空阶段的动作对越杆的高度至关重要。从跨越式、滚式到俯卧式的变化过程中,运动员过杆的质心位置不断降低,从而使跳高纪录不断被刷新。
福斯贝里创造的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背对横杆,单脚起跳,头、肩膀先越过横杆,身体则以仰面向上的背弓姿势过杆,双脚最后落垫。背越式技术使运动员越过横杆的高度超过了其质心最大腾空高度,跳高成绩因此不断出现新突破。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是:运动员的身体在过杆时形成“反弓”和“背桥”,身体各部位“分期分批”越过横杆,不像其他跳高姿势中运动员的身体在瞬时一下子过杆。当然,采用背越式过杆时,运动员必须十分娴熟地掌握一个技巧,那就是上身过杆后,必须把上身抬起,由于角动量守恒,腿也就几乎同时被抬高了,这样才能顺利过杆而不至于把横杆打落。
在越过横杆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一部分处于横杆上方,其他部分垂在杆下,整体质心位置处于体外,并始终低于横杆,于是就出现运动员身体从杆上越过,其质心却从杆下通过的有趣现象,难怪有人说背越式跳高是从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了。其他姿势跳高质心都要从横杆上方通过,背越式却从下方通过,当然就尽占优势,令运动员趋之若鹜了。
【知识点】背越式跳高的发明
20世纪60年代,世界流行的跳高姿势是“俯卧式”。爱动脑筋的美国跳高运动员理查德·福斯贝里觉得这种姿势不能把腰腿的力量全用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他创造了背越式跳高技术。1965年,18岁的福斯贝里用这种独特的背越式技术越过了2米的高度。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他又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他舒展而优美的姿势征服了所有观众,这种姿势后来被命名为“福斯贝里背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