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不许请隧
出自:《国语》
【题解】
东周时,周天子的威望已经很低了。周襄王依靠晋文公的帮助获得王位,晋文公居然请求自己死后可以享受与天子一样的葬礼。周襄王心里明白,如果答应晋文公的请求,那就失了体统,周天子仅有的尊严也会丢掉,但他又不敢直接拒绝文公,于是就追述周先王裂土封侯的事迹,说明君臣间应遵守的法度,晋文公终于“受地而还”。
【原文】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郏(jiá):邑名,在今河南洛阳附近。
隧:指墓道。
甸服: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之内的人服侍天子。
九御:即九嫔。
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
庸:功劳。
流辟:流放退避。裔土:边远的地方。
忝:玷辱。
【翻译】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地复位后,襄王赏文公田地作为酬劳,晋文公不接受,请求死后用天子的葬礼,挖掘隧道埋葬自己。襄王不同意,说:“过去我们的先王得到天下,划出方圆千里的土地叫做甸服,用它来供应上帝以及山川百神的祭祀,准备百姓万民的用度,以便对付不服从朝廷的人和不能预料的灾祸。另外还分别将土地分给了公、侯、伯、子、男,使他们各自安定,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不至于遭受灾害,先王哪里还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天子内官只有九嫔,外官也只有九等官员,只是足够供奉天地神明罢了,难道敢放纵耳目心腹的嗜好来扰乱法度?只有生前死后的衣物和用品的颜色花纹有所不同,用以表示是百姓的君长,表明贵贱等级罢了。其他方面,天子和大家又有什么不同?”
“现在上天降灾祸给周室,我仅仅是能保住先王的成法,又因为自己缺乏才能,辛苦了叔父,但如果颁赐先王的重典来报答私人之间的恩德,您也会一面接受一面厌恶,责备我的不是,我个人又怎敢吝惜将这葬礼赏给您呢?从前有句话说:‘改变佩玉,就要改变位置。’假若您能将您的盛德发扬光大,使天下改变姓氏,使民众官员改换衣服的颜色,为天下创立新的制度,显示自己的功劳,那就请直接享用天子的服物彩章来抚佑百姓。我一人即使流落到边远荒凉之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您还是姬姓,还列于公侯,还要执行先王所给予的职责,那么只有天子才能用的隧葬礼就不能更改了。叔父如能继续发扬美德,天子之隧葬礼自然会到来,我哪敢因个人受到恩惠就改变前人留下的重要制度来玷辱天下呢?这样做把先王和百姓放到了什么位置?颁布政令又有什么用处呢?若不是这样,叔父自己有土地,您自己挖掘隧道举行葬礼,我哪里能知道?”
文公于是不敢再请求,便接受田地回国去了。
【解读】
自古以来,要想说服强大的对手改变初衷,是需要技巧的,委曲求全只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周襄王面对骄横的晋文公,并没有一味服软,他先是搬出先王来,用“不过”、“足以”、“岂敢”三个词说明先王对礼制很慎重,暗示晋文公不但不该请隧,就连赏赐的土地亦不宜接受;之后又站在文公的立场上,指出僭越礼制的坏处很大,而两个“若”字连用,义正词严,使晋文公陷入两难境地。文末语带锋芒,周襄王一句“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看似随口而出、无可奈何,实则把文公逼入了绝境,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尽管语辞委婉,却是一步紧似一步,文公于情于理都不可再坚持请隧的要求了。
此文通篇只表达不为天子不得用隧,妙在逆笔振入,没有一笔实写不许,但是不许之意随着谈话的深入逐渐明晰,自然使重耳神色俱沮。宋代真德秀评价此文说:“晋文定襄王,自以为不世之大功,其请隧也,盖寝寝乎窥大物之渐。王目之曰‘私德’,曰‘私劳’,所以折其骄矜不逊之意。玩其词气,若优游而实峻烈,真可为告谕诸侯之法。”
【文史知识】
周天子的葬制
周朝设立了严格的丧葬制度,不容僭越。如《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士大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自天子至庶人,葬不为雨止(不因下雨停止)。周天子采用“黄肠题凑”的葬式。史书上有“天子柏椁、诸侯松椁,天子题凑、诸侯不题凑”的说法。所谓“黄肠题凑”,就是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还规定天子之椁须四重,最外用雌犀牛皮包裹,下葬时须用纤绳六条,墓室须有四条墓道,等等。但随着王道衰落和礼崩乐坏,春秋时诸侯已是各取所好,不再遵守王室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