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无题 赏析
陈开鸣
有时我也挑灯独立
一爱一和护守住沉默
听风声狂啸于室外
怀想一些远行人
艾青的这首题作《无题》的诗,虽仅短短四句,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容量,有着突出的时代特色*。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年二月,那还 是国民一党一顽固派对我一党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晋西和晋冀鲁豫地区几个抗日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诗人当时在国统区,眼看着“七七”事变爆发以来的人民抗日热情遭到窒息,蒋介石集一团一妥协投降的-一陰一-谋日益显露的情境,内心十分悲愤。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感情。
寓动于静,从静中显示出动的力量,这是《无题》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人,面对着一盏如豆孤灯,这该是很寂寞的吧?诗人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在 “怀想”着“远行人”,那是“一些”不满于反动派的腐朽统治而已经奔赴和正在走向抗日前线或敌后根据地战友们;而且,诗人自己也准备着作为“远行人”,奔赴那充满着光明和火热斗争的地方。那该是多么富有魅力的,有意义的生活啊!但此时,在“屋外”可有着“狂啸”的“风声”,反动派对抗日和进步力量的镇压又复猖獗起来了,不禁为尚未到达目的地的“远行人”担心。虽然,诗人这时是处于“夜”的黑暗环境中,但他却并不放弃自己应负的抗争的责任,一个“挑灯”的动作,透露了诗人的忿激;开始处的“有时”之后无逗点而与“我”字连得为此之紧,也正体现着这一情绪。“灯”,“挑”亮了些,也更映照出那“独立”不屈的身影的高大。诗人并非真“一爱一”“守住沉默”,是要在“在沉默中爆发”(鲁迅语),酝酿着新的更有力的战斗!
写出为此激越而又曲折的感情用什么题目来概括?而且,又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好一个《无题》,这就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思考、行动。
读《无题》,不禁使人联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怀技,但一宁静,一激越,意境自别。艾青毕竟是现代的战斗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