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静源于内心
“安静”,我毫不掩饰对这个词的喜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安宁的景色像香茗回味万千;丁香般的姑娘柳眉含笑,一把油纸伞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恬淡的姑娘似百合清幽婉丽;橹声悠扬,风铃悦耳,青石优雅,静谧的地方如桃源引人神往。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在阅读练习中是熟见的,哲理隽永的语言总是发人深省。《安静》作于他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周先生把自己放在热闹之外的世界,他说,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他想要这样的活法,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我总是爱辩驳的,所以我便停下来笑了。热闹之外真的有世界吗?或是说,真的有热闹之外的世界吗?
我认为一切的安静都会随着时光的变迁渐而消逝。周庄,中国第一水乡。驳岸、拱桥、水巷、狭小的青石板街径,淳朴的气息弥散,城市里的人们在这里能享受一份安静的清凉。当然,这是原来的周庄。十来年的发展让这座历史悠远的古镇潜移默化间变了最初的模样,旅游人数的飞速膨胀让周庄笼罩在商业化的氛围之下,不可自拔。步入周庄,充盈于耳的不是小桥下潺潺的水声,而是群群商贩叫卖的鸹噪,粗鲁地抽打着你宁静的心绪。人们俨然有着这样的无奈“漫步在小镇,感觉饭店比景点多,商店比住家多,特产比渡船多,很难让人静心地游览自然景观,更谈不上细细品味,拍的照片俨然一张张集体照。”风气虽依然淳厚,却渐渐迷失了(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水乡的意境,得天独厚的人文主题。人们乘着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心来,却败兴而归。这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安静像沙漏,流过了就不复存在吗?周先生笔下安静的位置真的能找寻到吗?这样的位置就不会被铺天盖地的喧嚣所覆盖吗?这又值得探讨了。
我记起一个老妇人,那时她正在灶台前生火做汤。火钳接过右旁捆好的稻草,伸入灶膛里,熟练地上下翻腾着。火旺之时,佝偻着站起,微踮脚尖,不容易地够到了头上篮里的橘皮。俯下身去,撕碎了洒在锅中。炉火渐熄,吮过一口汤后,聚起皱纹的微笑显示她对这道菜十分满意。整个过程,除了火苗窜动的声音,细小的呼吸声,就是安静。处于安静的氛围中,老人恬淡的生活态度让我深思。原来安静的不只是氛围,还有老人的心。心不静,万事不静。
世界是热闹的,从来不曾缺少过。在纷扰的世界里,迷失是俗,保有自我是真。人们不愿意自己是俗人,所以每个人誓言一样地表明着自己灵魂的安静,是不拘泥于世俗的,喧嚣浮沉于我何干。而事实是每个超脱的灵魂都不可避免地被肉体所羁绊。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在人的心灵,安静的位置就是内心深处的宁静。静可以安于表面,但它终究只是表面。让它深刻些,安于内心。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安静的位置。
以上皆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或轻或重。最后还是感谢周国平先生,你的文字让我有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考,我思故我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