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微信带来的碎片生活
“碎片化”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21世纪后,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了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其概念定义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微信就是碎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微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对方身在何处都可以联系上。以前联系别人都要通过电话、短信,不仅费用高,电话打久了还会头晕脑胀。现在有了微信,只要点点手指就可以,图片、表情等等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趣、高效。微信中还有很多公众号,有些十分有用,比如“德国之声”之类,天天会发布一些有关德语学习的推送,我们可以在工作闲暇听,从而学习在碎片时间里就完成了。人们也可以在公众号里看到很多时事新闻,获得信息非常快。
但是这份高速便捷也给我们带来不利之处。微信在使交流变得快速简便的同时,也改变了交流的方式。当人在面对面谈话时,我们一般不会每句话只有三两个字,面对面时还能通过对方(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来知道对方的真实情绪和事件紧急程度。而微信现在总是三两个字一发,没有整体性,逻辑混乱,长此以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受到影响,表达的文字就显得干巴巴的,有情感枯竭的倾向。微信里还会掩盖人们真实的情绪和意图,造成误解,有一定风险。有时发言者心情激动发的一条朋友圈,而看的人毫无波动地看完,也只是习惯性附和评价或点赞,这件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另外,公众号里的信息,就算同一件事,不同公众号就会有不同的版本,各有删减,更有断章取义的,只是把完整事件中截取自己所需或者说认可的部分发送。这样不仅误导了读者,而且还会通过阅读者的转发导致错误信息广泛传播。甚至有些标题党胡编乱造,推送虚假信息,读者还会深信不疑,反而对真相嗤之以鼻。所谓人云亦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也造成了不少悲剧。
总之,碎片化的信息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完全算一件好事,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一些负面作用就把其定义为百害之首,这应该如何管理碎片,控制碎片,利用碎片,使其为工作生活带来更大的好处,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