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QQ、微信、二维码、共享经济等新理念的接踵而至“方便快捷”似乎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但“方便快捷”这一理念的诞生却来自于日趋碎片化的生活。
人们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追逐飞速发展的时代节奏,忙着追捕转眼即逝的时光脉络。因而放弃了在阵阵飘香的早点店中边吃着早点边与老板敞开心扉;放弃了在闷热潮湿的菜场与老板娘讨价还价的乐趣;放弃了因寻觅美味而宁愿与同伴走街串巷的乐此不疲;放弃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漫步庭院的闲情雅致。碎片化的生活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公交车上,忙碌的上班族无不“高举”手机,或许与客户商讨产品性能;或许与工作伙伴讨论下一步产品推销手段;或许在某软件上查看一件件“物美价廉”的宝贝;或许在预购今夜饭桌上的佳肴。这种碎片化购物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正如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
就连老年人都隔着厚厚的老花镜看上下起伏不断的股票;看不断更新的推送新闻;看朋友圈的亲朋好友有晒出了怎样的幸福。对这种碎片化阅读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认为“《论语》和《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但是进行碎片化阅读,知识会变成如EXCEL图表中的散点图,连不成网络,形不成系统,缺乏环境适应性,容易让人忽略基础,沉迷于形式,让人们容易失去思考的习惯。正如心理学家玛雅妮?沃尔夫写了一本《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就阐述了信息时代的弊端。她说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降低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人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译码器,而人类所具有的对文字的理解力、心无旁骛地深度阅读时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鼻梁上的镜片愈加厚重,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近视问题。一朵朵祖国的鲜花变得不想运动都成为了宅男宅女,五大三粗的横在电脑桌前,沙发上。人们也设法改善现状其代表就是机器人。人们想以它来减轻生活负担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其实不然,能源危机,健康危机,甚至“人机大战”种种不可回避的问题不是一味增加就能解决。
何不如在已知领域做好做精,在人类发展中化繁为简,在人类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合理处理碎片化时间,拒绝生活碎片化,机械化从而能在“快时代中慢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