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博与博物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地碎片化。当我们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可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资讯。我们足不出户却可纵览天下事,知识的广度越来越大,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追求对知识的深度了解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碎片化的生活里,我们通过碎片概览他乡的“风土”——现如今网络自媒体有许多旅游账号,它上面把各地的景色气候等信息通过照片和文字的形式普及给大众。比如维也纳以“音乐之都”闻名全球,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分享维也纳的旅游图片也无非是人云亦云一般:“维也纳——音乐之都。”而你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他却只是说:“这不是常识吗?百度百科里都是这么写的啊。”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人们接收到的许许多多的知识碎片,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是为物博。不过,透过碎片看“风土”,也只是概览而已。
而人们对于“人情”的了解,确实是需要自己亲身经历的——我曾去维也纳旅行,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城市只是在地理书上的一个坐标,是微博上人人向往的“小资”的代名词。但是当我亲眼看到那些在街头骑着车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几乎每个人背后都背着一件乐器时;当我亲耳听到他们经过你身边时,有一串轻扬的小曲洒在暮色四合的街道上时,我终于触碰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感受到当地人对音乐的热爱。这样直观的,活泼地呈现在你面前,让(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你亲手去触摸一个城市的脉搏,是为博物。
物博是知识的广度,而博物,是知识的深度。在碎片化的生活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急着上网搜索答案——是的,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变得只需要一个答案,而不是答案背后更深的知识。只知“物博”的人,像外行的瓷器学徒——看到一块碎片只知道那是一块瓷,大约在什么年份烧制;而懂得“博物”的人,像考古专家——去分析一块碎片背后的历史现象,文化背景。其实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同一块碎片,每个人也都处于同一个碎片化的社会,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待这些碎片的态度。
互联网上的讯息就像百科书般繁多——并且是一部可以自己帮你筛选信息,构成你自己的数据库的智能百科全书。只是,没有人可以通过“百科全书”,去深化自己对事物的见解。碎片知识的杂乱性,无序性,无法使人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思考。人类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是具有能连贯性和严谨性的,而碎片知识过目即忘,人们不求甚解,甚至无甚理解,如何去探索每个现象背后的文化?又如何去传承知识?纵使物博,也难以博物。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被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络异化,我们的生活也将分裂为更多的碎片,而如何对待每一块信息碎片的态度是处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最关键的问题。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要学会自己筛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深入进去,去思考,去探究,去在这物博的世界里专心地博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