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古诗词朗诵的节目,舞台效果布置得十分典雅,韵味甚浓,想来一定是个陶冶性情的好节目。于是闭上双眼,想仔细聆听朗诵者们是如何诠释历史的。
恰逢辛弃疾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心中欣喜不已。这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位词人所作的词,尤其是词中“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如此千古绝唱,再配上一首慷慨激昂,充满了斗争精神的经典古琴曲《广陵散》,一定是一场美轮美奂的听觉盛宴。我兴奋地等待着。怎知忽然间,耳边响起了一阵欢快急促的西洋乐声。我猛地睁开双眼——原来舞台旁侧坐着一个乐队,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乐者紧闭双眼,身体随着节奏的律动而左右摇摆,完全沉浸在了与中国古典音乐迥然不同的现代西洋乐里。那氤氲着民族历史气息的宋词,就这样整个地被淹没了。
我心中无法平静。
知道编曲的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利用鼓、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萨克斯等各种西洋乐器的特性来表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战场上“青锋照铁衣,碧血洗旌旗”的壮烈。可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使这首词更容易令人接受吗?
不,我不接受。尽管这首泛黄的诗词经过一番修饰之后,的确比以前要光鲜亮丽许多。可是,这首词就像是词人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为其灌溉的都是词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理(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想抱负。如果把另外一首与中国文化和词本身的意境毫无关联的乐曲强加在这首词上,就好比把词人内心的种子移栽到了一个并不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即使这颗种子可以发芽,也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生机。
而现在,这颗种子被剥夺了春天!
愤怒之余,我又何尝不无奈呢?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词人,那些金戈铁马的诗情被现代的人们一点一点地肢解;作为一个勇冠三军的民族英雄,他在战场上驰骋的身影被现代的风尘一点一点地掩盖。如今,人们肆意主宰他诗词中的情调,将欢快的音乐强加在他庄严的爱国主义思想上并为此深深陶醉,却很少有人能读懂他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怎样强烈的力量。
这是可悲的,我为此而感到难过。
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可如今,历史却渐渐沦落为人们获利的工具。作家古华曾说:“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有它原来的样子,却被现代的人用现代化的方式强行改变。那本祖先流传下来的书,终于流浪成了另外一种文字,令人再也难懂。
请把那些遗失的美好找回来吧。只有这些不加任何修饰的东西,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只要一首简单的词,只要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真实理想,只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里纯粹的文化。
仅此而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