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为你的拒绝,感到内疚
文:蔡尖尖
小土豆在后台和我讲了一件事情:刚刚新买回来的衣服,被室友看到了,就说她晚上有一个活动,想要试一下,结果试完之后,就说直接向小土豆说,她先穿了。
似乎不应该拒绝,因为平时关系也不错,一套衣服只是借借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尽管有些不快,但是她还是说了好。
但是难得喜欢的一套衣服,自己还没有宝贝一下,就先被拿去穿了,小土豆越想越不舒服,觉得很不高兴,同时又对这个状态感到困惑,怀疑起是不是自己太小气太自私了?
我说,小土豆,这个反应是正常的,不需要牺牲自己的感觉去成全别人的高兴,如果真的不满,应该就直接拒绝。
有时候我们害怕拒绝,是因为担心别人给你一个“小气,自私”的评价然后会散播出去,从而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形象评估,这种害怕,是在为未知的损失埋单,又是一个死循环——你越害怕拒绝,实际性的损失却越大。
✤
雪落在群里面和我们讲了一件事情:有个朋友是孕妇,老公出差了,她问雪落能不能晚上过去陪她睡觉。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你是在在考虑该不该去之间权衡然后做个选择吗?
这时候雪落说了一句话:“我自己事情很多,然后我要跑到她家去,晚上陪她睡觉,白天再回来,这个感觉很怪,不明白为什么,她会那么自然而然地提出这种要求?”
我很欣赏这种态度,因为能够厘清自己+明白对方要求的不合理性,不会轻易就产生无谓的负疚情绪。
不要动不动就拿“够不够朋友啊”这种大帽子扣过来,不为他人设身处地考虑的要求,令别人很为难,本身就不合理,还要说别人不够义气,这种流氓真心耍得虎虎生威。
✤
1-3岁孩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占有欲”时期,这是孩子在成长发育中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即“我最大”的自我中心意识时期。
最常见的是,一方父母带着孩子到对方家做客的时候,明明满屋子的玩具,可小主人就是不愿意给对方一个哪怕平时都不玩的玩具。于是主方父母就会开始教育孩子,作客一方家长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你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小孩将来对朋友的处事模式。
帮忙嘲讽型:哎呀呀~小朋友不就是个破玩具吗,这么小气不给啊,你这样是很自私的BLABLA……
大言不惭型:小朋友你应该多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才大方,才是好孩子,不然人家都不和你玩的BLABLA……
唠叨功劳型:小朋友你上次去我们家,毛毛对你多大方呀,玩具吃呀什么的,都分享给你了,你怎么能一个小玩具都不给毛毛玩一下BLABLA……
怪自己小孩型:爸爸妈妈带你来阿姨家做客,乖乖坐着,家里那么多玩具,平时也不玩,这会儿倒上心了BLABLA……
类型太多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正当的引导都会惹得主人家越发窘迫深感自己教养不到位。甚至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反应,直接就把东西送给人家了,回头还要揍孩子,说不懂礼数。
所以,到处因为父母随意把孩子东西送人或者放熊孩子进房间肆意破坏酿成的惨案不计其数,哪个论坛都有血泪控诉。
✤
为什么突然谈起小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为上面所举的负面例子,父母都没有正确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对方父母没有正确帮助小孩认识到与朋友之间的应有的界限感。
分享的意义在于分享的人是自发愿意的,小孩子没有什么物品价值观念高低,对于他来说,也许一个最粗糙的玩具,都是无价之宝。
这种感觉一直都会在,就算我们长大后,一件很普通的东西,可在你看来它就是非常有纪念意义不能用价格衡量;价值不高的东西,你就是喜欢独占它的那个感觉,任何他人的使用,你心里都会特别不舒服,那和小气毛关系都没有。
小气在我这里的定义是,使用他人的东西很大咧咧毫不手软,别人用了他一张手纸恨不得人家请顿饭回报执行了双重标准的那种人。
如果你平时根本都不使用别人的东西,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别人使用你的东西包括一张手纸。
但是我们又不是活在真空,交错那么多的来来往往,锱铢必较到算死草的人真的还是极少数的,只是我们对如何去把握什么是个合适的度上,心里没底。
我们应该对自己,对他人,都设置一道界限底线,自己不轻易越过这个底线,也别轻侵犯他人地盘。而界限感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包含两个对象,一个叫自己,一个叫他人。
它同时有个行事基准,用罗振宇说过: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
因为你尊重自己的感觉,对于不合理要求,你可以完全一口拒绝,而不让自己陷入为难的处境,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负疚的心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借钱,大小数目都好,当对方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大脑就要开始启动一系列的评估活动:这个人和我的交情如何?熟悉程度?过往信用?情况是否危急?我能借的数目是多少?如果对方不还我能否承受得了?我能接受他不还吗?我现在的余额能不能够保证我的正常开支?……
当然土豪不差钱的另当别论,可以自己吃泡面但一定要讲义气的人除外。
评估结束后如果你觉得还是可行,你可以借,也可以学学钱老先生,借数目的一半,还不还无所谓了;又或者干脆拒绝,因为有好几个指标项不能达标,这就是尊重自己的判断所带来的好处。
千万别表面一副无所谓,背地里又肉疼得半死,尊重自己,表里如一。
再把这个感觉移动到别人身上,恭喜你,你学会了共情,如果知道不能让人家也忍受这样的煎熬,就请别把这种纠结的痛苦加到他人身上。有时候在你看来就是举手之劳,人家不愿意帮忙,那也是人家的权利。
说穿了,这些大小的事情,都是你对一个朋友的各项评估指标,细细筛选后,你得到了一些让你感觉舒服可交的朋友,或者你自己成为一个,让人感觉舒服可交的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