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家庭教育

各国家长是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值得家长们学习

发布时间:2021-01-10 栏目:阅读 投稿:辛勤的小猫咪

每到孩子节日时候,家长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度过快乐的一天,买礼物、逛游乐场、大吃一餐美食等等。其实,给小孩子消费的同时,更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最佳时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家长们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

德国: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

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

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人生道理。

美国:3岁开始幸福人生计划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

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他们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14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的人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孩子渐渐长大后,日本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本账本,用于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 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日本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法国:给孩子开设账户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自己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国的父母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他们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 随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孩子的零用钱也适当地提高。

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这笔钱是不少的,有的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澳 洲

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核心,体现在“自力更生”一词。对孩子教育,大到人生追求、小到生活自理,无不体现出这个原则。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钱方面的教育,则很有他们的一套方法。

孩子无权乱用父母的钱

在满足孩子的生活学习需求之外,澳洲父母很少轻易给孩子过于奢侈的物质享受。他们强调如此一个观念——现在的钱是父母挣的,孩子没有权利随便花父母的钱,要想自由支配金钱,只能是自己挣的。这个原则,很小的孩子也一样遵守。

每次带孩子外出购物,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孩子们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孩子3岁时,已经很喜欢自主地从琳琅满目的商品架上,开心地把一样样他喜欢的东西放进购物车里,看到他们开心的模样,还真不忍心扫他的兴。但是,家长还是应该认真的跟他说,买这些东西需要很多钱、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有些东西并不一定要一次买齐。孩子则半懂不懂,偶然也会撒娇甚至发脾气,但家长还是要坚持着,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不退让。坚持就会胜利,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了好习惯,买东西之前总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而且每次只能买一定数量的东西。

大班开始理财

澳洲的幼儿园一般从大班开始教有关钱的知识,认识钱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管理钱等。

澳洲的父母认为,孩子们终究有一天要独立打拼世界,与其那时候再开始面对困难挫折和彷徨无措,还不如在父母的监督下开始摔打滚爬,早早练出一身面对人生历练的本事。

瑞 典

在瑞典,有些人被短信借贷的迅速和不需担保所吸引,却看不到背后高达2000%的高利,有些人欠债购物失控,每月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费外被强行抵债……这些个案我们并不陌生,也增加了我们培养孩子“财商”的紧迫感和压力。

钱的来源

孩子们对“财”最直接的体会很可能是钱。

举个家长教育孩子的例子:女儿3岁时,我第一次问她钱的来源,回答是从银行来的。 那时她经常和我们一起去银行谈贷款,就美好地认为只要去银行就会有钱了。我解释说:“爸妈必须上班才能有钱,挣来的钱叫工资,这样才能买喜欢的东西。 如果没工作银行是不会借钱给我们的,借的钱也要还,如果不还,会有很大麻烦。”

满足孩子独立支配金钱的欲望

还是通过家长教育来说明:3岁生日时,女儿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钱包和玩具超市,但总觉得和现实有差距,没有真实的购物体验很没劲。我和孩子他爸同意让她自己选购酸奶和果汁,从小被合理满足购物欲的女儿性格比较平和,从没无理取闹乱买东西,也能听从我们建议。快4岁时,第一次拿自己的钱包去超市,第一次投币选购喜欢的东西,自己把硬币放在儿童购物车,购物结束记住取回,整个过程非常开心。

以后的计划

6岁时,瑞典孩子每周会有20到25克朗的零花钱,据统计70%的孩子都有这种零花钱。这个数目恰到好处, 散装糖果约70克朗一公斤,包装的3块20 克朗,一些巧克力每块20多克朗,自动售货机的小玩具10克朗一个。可以选择散装或块装糖果,还可以省下来买好点的巧克力。在选择、自律、积蓄和责任上,将面临更具挑战的细节培养

不管怎样,对钱的健康心态比钱本身和理财的技巧更重要,节省但不吝啬,重要但不拜金,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荷 兰

荷兰的孩子通常是在4岁开始接受“钱”的观念,他们开始自己可支配的零用钱。当然在孩子还不能自己独立工作之前,父母有责任支付孩子正常之需,除此而外,也会为他们提供挣钱的机会(只限于家里)。以4岁孩子为例,看他们是如何得到并支配自己零用钱的。

获得零用钱

一部分是长辈给予,这个数量不能太多,通常一周是20或50欧分,一部分是由孩子的劳动获得,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帮你在花园里干活,也可以让他帮你在厨房适当工作(在安全的前提下),每次工作支付他20或50欧分,但是,每个月的数额要有限制,最好不能超过4个欧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数额也要增加)。

这样做,主要就是要让孩子懂得只有劳动才会换来钱,进而让孩子爱上劳动,所以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的钱最好远远少于挣到的。

学会攒钱

孩子一个储蓄罐,让他把自己的钱都放进去,定期拿来出数一数,这样做可以教孩子数数,带着对自己钱的兴趣去数数,肯定学得很快,也能让孩子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同时让孩子懂得付出的劳动越多,得到的报酬也越多,当然孩子的耐心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学会消费

孩子钱攒够一定数量(如半年后),带他到商店让他把自己的钱花出去,商店由父母选择(可以控制一下所买东西的范畴),但在商店里,即使他买的东西毫无用处父母也不要干预他如何支配自己的钱。

不没收孩子的钱

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孩子的钱拿回来,这样会让孩子有巨大的挫败感,同时,孩子也会失去对别人的信任。

培养宝宝财商的误区

误区一:“哭穷”限制孩子花钱

蔡女士的女儿佳佳(化名)在幼儿园读大班,别的小朋友穿了什么新衣服、靴子,买了什么新玩具,佳佳回家就又哭又闹,缠着妈妈给她买。这样下来,佳佳一个人一个月的花销差不多是妈妈一个月的工资了。经过慎重考虑,妈妈决定采用“哭穷”教育。去买东西时,故意让佳佳看看空钱包,并唉声叹气地说:“没钱了。”该交水电费时,妈妈故意让佳佳跟着,眼睁睁地看着钱交到别人手里。一个月后,佳佳果然省了不少钱,很少再乱要钱买东西了。

“哭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妈妈很高兴。可没过多久,新问题出现了。佳佳是明显省钱了,可逐渐变得抠门了。和小朋友玩时,她不愿把自己的玩具与别人共享,理由是:我家没钱,玩坏了就买不起了。孩子的小气行为让妈妈头疼,而且她又发现家里的空饮料瓶越来越多,都快变成垃圾场了。“我家没钱,我捡空瓶子回来好卖钱。”佳佳一脸无辜地说。

专家的话:其实,这种“哭穷教育”方法在教育开始阶段,可能会起到节约的效果。但时间一长,孩子会变得吝啬起来,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担心家庭的经济变得敏感、变得自卑。孩子因为担心要用钱,变得不爱和同伴一起玩,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交往、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待“钱”的问题上,家长要用“健康”的心态,教会孩子合理用钱。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后,有的家长仍把钱管的死死的,这就不足取了,这会剥夺了孩子很多的学习锻炼机会。

你不妨可以这样做:

1、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通过元、角、分的换算游戏,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高的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雪糕,知道不同品牌的雪糕,价格是不一样的。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还可以接着教他认识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认识十元。总之,应根据孩子对钱币的实际加深认识,也可通过购物游戏,让孩子学会换算关系,感受到了快乐。

2、把钱的支配权交还给孩子,懂得分辨“需要”和“想要”。

利用储蓄罐来存钱,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法,但对于孩子却很有吸引力。在选择储蓄罐时,建议家长和孩子自己一起动手做,这会大大增加孩子对存钱的兴趣和决心,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给储蓄罐上锁,在四周贴上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图案,让孩子存钱的同时,学会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如购物时,可以事先让孩子列一张购物清单,培养孩子养成精打细算,从长计议的好习惯,避免购物冲动。当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一样不需要买的玩具时,不要说你付不起钱购买,而是要说玩具的需要性不大,否则只是在回避教导孩子价值观的责任,也会使孩子对家庭的经济条件产生困惑和不安。

3、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

另外你还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小账本,小账本上面写上孩子的名字或贴上孩子喜欢的标志,小账本要记录每次孩子的存钱数目,时间以及钱的来源,同样对孩子每次花的钱也要记下它的时间、用途和数目。对每次给孩子的钱,要帮助孩子在事先准备的记帐本上记好。如积攒多了,孩子不便保管时,可单独存入银行,或家长代为保管。在这个过程中,将步骤、细节以及一系列的专用名词如:开户、密码、利息等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银行和存款有初步的了解,这对他将来理财有很大的帮助。

误区二:家长盲目给钱让孩子以“钱”为上

有个妈妈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孩子乐开了怀,以后每做一件事,就要谈报酬……

孩子做家务按劳分钱,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孩子对金钱的认识、理解还比较粗浅,长期用钱来支付家务的报酬,很容易养成孩子一切朝“钱”看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你不妨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有选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享受做家务的乐趣。

其实,做家务也要让孩子“投其所好”地选择,正由于家务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即使简单的剥豆,孩子也可发挥自己的创意,在豆豆上打洞后,用细绳将豆豆穿起来,做成一串别致的配件来打扮自己,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

2、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

家长可给孩子讲讲或带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让孩子知道家长工作辛苦、挣钱不易,同时让他们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教育他们珍惜父母的劳动。

3、减少钱对孩子的诱惑力。

有些父母喜欢把金钱当作是奖励孩子的犒赏,所以就告诉孩子:“如果你今天帮忙洗碗,我就给你一元钱。”虽然这是一种鼓励的方式,但家长在运用此方式时特别小心,应避免不断提高筹码以及养成孩子习惯得到奖金的模式,否则一旦没有奖金诱惑,孩子就容易失去做事或用功的动力。因此,在运用金钱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应谨慎拿捏分寸,不要让孩子会错意,让金钱成为杀伤孩子的工具。

4、指导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如帮孩子制定一个零花钱的小计划,列出哪些是必须买的,哪些是可买可不买的;告诉孩子怎样把省下来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引导孩子有意义地使用钱如给灾区捐款献爱心等。

相关推荐: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做

婚姻中,男人最不会善待的老婆是哪种?

杰出父母努力做好三件事

溺爱孩子的可怕后果,早点觉悟吧!

是时候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