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1-10 栏目:阅读 投稿:高兴的大树

教育读后感(一)

《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教育读后感(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 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www.52xx.cn)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教育读后感(三)

文/朱莹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着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着,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相关推荐: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

赤壁读后感

中华经典名作读后感

品人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