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育教学

畲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1-01-10 栏目:阅读 投稿:炙热的老师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

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单,女家即请本民族裁缝师傅到家为姑娘“开剪”,要特制成套“踏轿衫”、“踏轿裙”、“月白腰带”、“印花苎布蚊帐”“红色苎布袋”和其他式样新衣服,还分别铸制银质“凤凰冠”和锡酒瓶、锡茶壶、锡罐等,并备箱、精杠和棕衣、锄头、斗笠作为陪嫁。富裕的家庭还有用耕牛陪嫁的。近年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档次随之提高,有高矮橱、办公桌、缝衣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钱,女家代酿酒的习俗男家要送给女家“箩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由女家代酿红酒,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担”,娶亲前一日,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这叫“源祖礼”,由媒人与“迎亲伯”一同挑到女家。至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线,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迎亲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迎亲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

迎娶新娘的花轿进女家门后,女家即请“赤郎”、“行郎”行厅就坐、喝茶、吃点心,畲语叫吃“脱草鞋酒”。接着还备办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请送亲友和抬轿的“赤郎”。席间要进行“猜菜肴、识别名与清龙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哭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赖床”即“恋床”,以歌哭唱,倾诉妇女无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同时也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留恋,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畲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时,要梳扎“凤凰头”,以示青春年华的结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妆时都要进行一场“反梳妆”的争辩。争辩最终由亲戚舅母抱着梳妆,才准备上轿。“新婚女”临出门时,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礼,表示婚女仍愿为自家兄弟分担辛劳,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由“大姐”扶向厅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轿。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盒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轿符)以抵诸邪。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即回头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如果同日有两家姑娘出嫁,就得用“牛踏路”,不论婚嫁路程远近,都要让长辈姑娘先上轿。后走者又怕“福缘”被先走者带尽,就在黄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挂红布“踏路”领先,表示“金牛”开道。

男家娶亲要向女家催送嫁妆,午餐后,迎亲队伍以锣鼓、唢呐催妆。这叫“催妆礼”,嫁妆物品送至男家后,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有福的女俗称“大姐”来“安床”。安床时,一边铺床,一边喝唱吉祥好话。床上安放“斗灯火”,摆茶、酒敬请“床神婆”。

男家选取两童男和两童女,分别手提铜锣二面,双喜灯笼一合,选放双响、连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路,迎接新娘男家还备好米筛、尺、剪刀、镜、猪肉一条,悬挂中,以示避邪。用大红纸书写“凤凰到此”贴在中堂。新婚女进入男家大门时,公婆等亲属必须躲避,否则俗认为“犯冲”,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而后再拿出“五谷种子”、“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毕。新娘方入洞房。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边走边唱:“闾山竹,必仙栽,闹房子弟进门来。厅堂喜烛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时。文武客官齐请坐,新郎新妇茶捧来。”

此时,“新郎官”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红顶高帽,插金花,胸挂红绸布,在厅前恭候,先行“迎客礼”,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递香烟,新娘捧茶。茶烟用后,即由“佳期头”先为“新郎官”请位,再为其他子弟逐个请位。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队列,环绕酒桌,唱就位歌,随即开宴。席间有行酒令或猜拳追胜喝酒,尽情尽兴,最后才由“佳期头”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闹洞房。“佳期头”手捧喜酒一碗,与新郎携手唱“送落房”歌(十喷床)。唱毕,新郎新娘吃“合酒”,连喝三杯,桌上备有熟鸡蛋(去壳)一盒、鸡腿一盒、酒杯一盒。“佳期头”斟满红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缘美酒满白头偕老酒。又唱尊老爱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邻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邻里酒。喝完“合酒”,“佳期头”即夹起鸡腿塞进新娘嘴,让其吃鸡腿,意表新娘今后会持家。最后“佳期头”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进入岳父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讲感谢话,祝吉利话。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第二天夫妻返家。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畲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福建“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

每年的“三月三”,畲村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乌饭节上,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

畲族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

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

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春荒,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有人出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乌米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熬,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了饭。乌米饭乌得名副其实,吃起来就连碗筷也被染粘成乌黑色。不过它的味道相当不错,吃一口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倘若将乌饭贮藏在阴凉通风处,则数日不馊。食用时,以猪油热炒,更是香软可口,堪称畲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顺昌是福建省畲族人口分布的较多的地方,很多山里人平时忙于劳作,四季没有闲时,唯“三月三”是他们交友,购物,情人相见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来客兴奋的,还是人群中丰富多彩的服饰。这一天,山里人都穿上畲民族最漂亮的服装,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畲家姑娘们的装扮,平时压在箱底的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头簪、银梳子今天都穿戴出来,这些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衣服也是绣有各式各样图案的精工绣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们的嫁衣。“三月三”俨然成为她们比银饰,比绣工的隆重节日。

畲族姑娘小伙要表演古朴欢快的舞蹈。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如今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却能婉转悠扬。这种对歌,传统上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规模壮观,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点不假。

宗族习俗

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

畲族的宗族结构是“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畲族群众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因而视为同宗。福安畲村藏的清代“蓝、雷、钟”三姓宗谱中,都有“盘、蓝、雷、钟”4姓血脉相承的图表,畲家认为畲族本为同宗。福安市范坑乡洋坑《汝南蓝氏宗谱》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同姓畲族关系更为密切,在宗谱内对同姓着名人物有详尽的记载,同姓畲族不管血缘亲疏都以叔伯相称。畲谚云:“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至于“祠--房--家庭”的结构方式和当地汉族宗族结构基本相同。即“私祠”是以地域开基祖为首的血缘相近的同姓子孙组成的宗族组织。“房”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家庭”是组成宗祠的基本单位。随着时间推进了子孙的繁衍,人口增多后,一些村落中原有家庭演进成“房”,“房”升级为“支祠”,“支祠”演进为“祠”的宗族网络。而祠(支祠)往往以建有供人活动的公共建筑祠堂作业标志。宗族领袖由年龄辈份大、年事高、威望重的人担任。

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刻废除。畲乡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畲村祠堂建筑格局与汉族相同,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福安坂中大林村钟氏祠堂,大厅中间设有祖龛,内陈放祖牌200多块,祖牌镶金箔,造工细腻,雕刻精致。1991年7月15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将钟氏祠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畲家重修谱,有“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人”的提法。宗谱一般20年修一次,钟大昆编纂的《颖川钟氏支谱》现藏省图书馆,为全省钟氏连环谱。畲族宗谱由名录、图纪、补遗、源流序列、行第排列、公产记载以及官府文告等内容组成。畲族人丁入谱有特殊记载、谱名记载方式,即按行第排列,主要用“念、大、小、百、千、万”等字,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其中蓝姓用6个字,雷、钟两姓只有5个字。

畲家祭祖在宗祠或祖厝、公厅内进行,届时将祖宗牌位、祖图、祖杖等并列,供奉香烛牲醴,由族长或房长读祭文,族内人丁逐一拜祭。

家庭习俗

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

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

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家庭发生根本变化,家长权威削弱,民主协商、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形成,旧道德礼仪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所取代。

生产习俗

农耕习俗

畲族以农为本,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都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的祭祀仪式。畲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日有牛歇节、圆冬节等。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行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二月初一“春福”,初二有“土地福”,立夏日“夏福”,端午节后“保苗福”,白露日“白露福”,立冬日“冬福”,除夕“完满福”答谢神明保佑一年的农事活动。

农忙时节,畲家有“门有落锁”习惯,即全家出工,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拴在门扣上,以示屋内无人。冬季收成后,田野作彻底清理,聚族摆宴,男女劳力一起饮酒庆丰收,俗称“理园埕”。

做福:即开正福,正月初一至初四日,主要是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农历二月初一(或初二),为春福,祈求春耕顺利、五谷丰登;立夏日为夏福,庆祝麦子收成,这一天有吃面条和夏饼的习俗。有的畲族人家还要拿麦子换面。端午节前后(或农历五月三十日)晚稻番薯都已栽插,为保苗福,求保护庄稼免遭病虫害、兽灾、旱灾等,以祈求禾苗茁壮成长;白露日为白露福,答谢神明保佑秋粮进仓;除夕为完满福,答谢神明庇佑并庆祝一年的农事活动顺利。

牛歇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畲族的牛歇节。是日凌晨,畲族农民要把牛赶到山上吃露水草,梳洗牛身,做牛栏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或用米粥等精饲料喂牛,严禁对牛棍打鞭甩。修有“牛王庙”的村庄也在这一天供祭。

尝新节:农历七八月水稻收割后过尝新节,又为“食新节”。按畲族传统,开镰收割必须先择吉日,把头一趟割一的稻谷碾成米,(www.52xx.cn)煮成白米饭,供祭地方神、祖公神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桌上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箸”,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是日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放在桌上,称为“剩仓”。

圆冬节:“立冬”畲族农户的圆冬节。这一天,户户砻糯谷,舂米做糍粑,全家共餐,庆祝一年辛勤劳动取得的好收成。有的人家还要杀鸡宰鸭烹食,俗称“理园埕”,田园种植大计到此已料理完毕。个别畲民因某种原因“立冬”末曾做糍,那么,到“冬至”也要补上“圆冬节”这一餐,或舂米糍或做汤圆先供祖,后全家吃汤圆,以祝来年好收成的习俗

狩猎习俗

狩猎是畲家男子的副业。狩猎时既有个人单独进行,也有集体行动。狩猎需要协同行动,即3--5人一帮、7--8人一组,事前做好分工。到达狩猎地点,有的随带猎犬搜山,有的守候在野兽必经之路,伺机身击。其行猎方式有土铳射杀、弩杀猛兽、竹枪杀兽、竹吊拴兽、木笼框兽、陷阱困兽、累刀刮兽等。

畲民出门行猎时,要拜“猎神”为“田公元帅”或为畲族始祖。

获得猎物时,击中野兽第一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要就第一铳击中,野兽仍在奔逃,由另一个人补铳后,野兽才死的,兽头兽皮归第一铳者,部分兽肉则与补铳者均分。其余兽肉按出猎者(含旁观者)人头平均分配。要就猎到中等野兽(如野兔、雉鸡等),就推举出一人把猎物煮好,各户拿出一些酒来聚食。

建房习俗

畲族一户建房,全村帮工,帮工者只用酒饭,不拿工钱。建房前要择吉日奠基、架木马,而后劈扇料,制作木构件。上梁之日,要备熟猪头、鸡、鱼、酒、菜,以及草鞋、木屐、雨伞、笔墨砚、镜子、胭脂、头梳、花线、红带子等物祭鲁班仙,请紫微銮驾。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将缠悬红布的正梁架好后,用亲朋送来的稻米与红布压梁,备馒头分馈众人,以示彩头好,并在当晚宴请工匠和亲戚朋友。

房屋落成后,择日砌灶,然后择吉日入宅(迁入新房居住)。入宅时全家人手拿工具、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主肩挑祖公香炉、斗灯和火钵,路上不断地往火里撒盐,发出爆声,象征发丁发财,同时放炮竹,按辈份大小鱼贯进入新房,尔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拜祭。当晚摆入厝宴请亲戚朋友。

禁忌习俗

生育禁忌:孕妇卧房忌钉钉子或乱翻动,担心受惊,动了胎气;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了果树不结果;产妇忌吃鸭子、鸭蛋,因为有“七月半鸭不知死期”之说;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生人;小孩麻疹后数十天忌吃芥菜。

交际禁忌:正月初七出门,初八忌归来;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住宿天数忌单数。

生产禁忌:潮汐时分忌播稻种;秧田忌在水田出水处先拔;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正月二十忌作田事;三月初三忌下田;“封龙日”忌执铁器;四月初八忌水牛下地犁田;“立秋日”忌巡田。

生活禁忌: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旷地上晒衣服;炉灶忌炖狗肉、蛇肉;忌以手帕赠人,忌拾路遗毛巾;赠送礼物忌单数;忌单手棒茶迎宾。忌用筷子打猫。

祭祀禁忌: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烛与朝拜,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便溺。

取名习俗

畲民命名取正名外,还有奶名和谱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护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别冠以“石”(石将军)“奶”(奶娘陈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谱进取的名字中谱名,见于灵堂神主牌、墓碑。谱名的命名对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讳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辈用同一个字头。行每同一辈按出生年月时辰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万”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则为:“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按族内规定雷姓排行仅用“大、小、百、千、万”五字;钟姓用“念、大、小、百、万”五字;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开始,如“蓝念二郎”、“蓝念三郎”等;女丁排行从一开始,要缺二,如“蓝念一娘”、“蓝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娘”让给未满16岁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谱名带有神秘性,晚辈对自身讳字行第不得面知,仅在祭祖或重修宗谱时开启才能阅看。因此,某人逝世时,亲属要向族长索取谱名;对于外嫁女人,生前做“寿材”(棺木)需要“名行”与“暗行”时,她的史弟向族长索要,族长将其行第写明用红纸封好。待举行洒宴时,外甥再将红纸包安置在“棺木”内,俗称“讨位”。红纸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时才能启封。女性生前工是未做棺木,死后,外甥要脆在母舅面前为母亲“讨位”。

丧葬习俗

畲族人以享年50岁以上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场面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

古时,畲族每个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孝男要向族长讨行位。女人死后,孝男要向母舅讨行位。讨位时,孝男手端托盘,内点蜡烛一合,放米酒两杯和缠有红纸的鸡腿1对走向母舅桌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唱《讨位歌》。做阴功德是畲族超度灵仪式。做阴功德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仪式由畲族巫师执行。

畲家下葬过程均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回垄歌》等。

病逝带茶归

畲族老人病逝,经过洗浴、更衣,停尸于后厅、举行告别仪式时,逝者右手要执一茶枝(有的地方用桃枝),以供他归阴府时开路用。据说茶枝一拂,就能使黑暗变成光明、使逝者很快地通过阴府归途,从而达到早日转生的目的。生人为逝者做坟墓破土奠基时,还要用茶叶与铜钱、大米、小麦、稻杆、灯芯等“七宝”埋到墓基底下,以示地能生财。这些古俗虽带有迷信的色彩,但说明茶的功用已深入到畲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育习俗

畲族历来重视生儿育女。怀孕妇女虽然照常参加生主劳动,但受到村人爱护和照顾,不让其干重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畲族妇女分娩都在婆家。临产时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出生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帮忙。她们认为“分娩不洁”,以免污天秽地,冲撞“神明”。因此,在孕妇分娩时,要点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纸伞,驱除房间秽气。而后,拿一产妇的旧裤子和用红纸剪成裤样贴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使婴儿顺生。婴儿产后,胎盘未出,要将婴儿的脐带缚在木上,待它自然脱落后,是男婴,就把毛筒劈成竹片断脐;是女婴,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睡断脐。随后,用麻丝将脐带缚好。婴儿和产妇都有杉树叶和香镜(天南星科,石菖)汤洗浴。婴儿断脐沐浴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脸、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镜汤。由于卫生条件差,产妇因难产得不到及时抢救和婴儿因断脐不洁,感染破伤风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岁时习俗

蓝公节

农历正月初四日是古田富达村畲族蓝姓村民祭祖日。传说蓝应潮之父蓝文卿曾为唐朝节度使,晚年隐居侯官东流境雪峰山下,舍家业为雪峰寺后,近居古田县富达村。蓝应潮成为该村蓝姓始祖。村内在每年初四日抬迎蓝应潮塑像供祭,并上演神戏,直到正月十五日将塑像抬回“蓝公殿”祖祠内活动始结束。

祖公福

农历正月初六日是宁德雷东、丹斗畲族钟姓祭祀其先祖友文之日。该村畲民在厅堂上摆供品香案祭拜祖先。

迎祖节

又称请祖节,是宁德畲族祭祖节日,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迎祖时,抬迎着装有香案的香亭,全副执事仪仗,场面极其隆重。

奶娘节

农历正月十四日,传说为陈靖姑(即奶娘)生日,供奉奶娘神像的畲村村民通常在这一天致祭。并每隔一二年到古田县临水宫请奶娘,迎神场面亦很隆重。

凤凰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福鼎樟岭一带畲族村民的节日,每三年举行一次。是日,按户募捐钱、米,由各户派代表到值祭者家中供祭聚餐。相传凤凰是神鸟,能载风神雨神征服四方旱魔,使畲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用春菊草和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粘而不腻,吃用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相传为纪念女娲娘补天之功,在正月二十日女娲生日这天做糍粑帮助她“补天”。又说:古时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破漏处)。

会亲节

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村民的会亲节日。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二月二”又是当境土主魏公生日。是日,该村畲民集中到“魏公侯庙”举行公祭。每年“二月二”,从霞浦等邻县回祖居地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付人数的数倍。“二月二”,民间传说是土地公神诞,亦为“土圣真君”、“巡海将军”神诞;又为“百花生日”、“种竹日”,畲村多举行祭土地和种竹活动。尤以霞浦东安岛瓮里村的“二月二”神节最为隆重,节前家家户户酿酒、蒸糕、做糍并办饭菜,租渡船迎接客人,举行隆重游神活动,当晚举行歌会。50年代后,迎神活动多被盘歌会取代。

相关推荐: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教师节慰问信

情人节玫瑰花语

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