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些事儿作文
作为朋友圈的创造者——微信,它的“微”妙之处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此,朋友圈便是你的桥、他人的楼。正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独具一格的桥与楼,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朋友圈。
我总是觉得,属于我的桥与楼,是会使他人产生共鸣的,它就是第二个“我”。我喜欢让那些值得分享的文字、文章亦或是自己的感受,成为那轮“明月”。
暑假里,我每天都会保持阅读,若是碰到深有感触的文字,就拍下照片,编辑文字,发送朋友圈。记得有次,我发了一段山本耀司对于自由的理解,有一个昔日同学在下面评论说:如果不是我同学,我肯定屏蔽你了。我惊愕不已,直问为什么。他说:天天发鸡汤,我受不了了,都喝腻了。我回复:我什么时候发鸡汤了?他只道:你的朋友圈,一天一条鸡汤。我打开朋友圈,只是一条条书摘与感悟。最后,那个同学只说了一句话:感受写在本子上自己看就好了,为什么每天都要发朋友圈呢?所有想反驳的话只哽在喉间,我哑口无言。
原来,我的朋友圈可能带给别人的不是共鸣,而是打扰吧。后来,对于书摘——那些朋友圈眼中的“鸡汤”,我变得小心翼翼,不再发俯拾皆是的文字、文章,只隔段时间精选最精彩的部分。朋友圈的朋友们也觉得,偶尔来剂心灵药石,也并非什么事儿。
通过朋友圈的动态,我了解朋友们是否安好以及生活近况——有人深夜在朋友圈打卡背英语,有人云游各地晒出美不胜收的风景照,有人也抱怨生活对他砍下无情一刀。我也会在朋友圈立志,好像有了那么多人的监督,那么多朋友的加油打气,在走向梦想之门的路上,又多了一级阶梯。
现在,我的朋友圈少了矫情的言语、无尽的抱怨,只留下了一些讯息,向关心我的朋友传达——我很忙,但是我很好;我这个人挺有趣的,不焦躁,不做作,时不时开点小玩笑,不是刻板的一本正经;我有很棒的理想,有想去的地方,我正在努力,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我很幸福。
我喜欢看看朋友圈,接受朋友们的分享。我也喜欢分享,当与朋友们产生共鸣时,分享使人如此快乐。通过朋友圈,我们学会包容——既然我们能接受与不同的人做朋友,那么就能够包容朋友圈五花八门却积极健康的内容。
朋友圈,实则是一种“天涯若比邻”的陪伴,或许有人讨厌朋友圈,但它也有自己存在的意义——通过这个平台以及纷至沓来的朋友圈那些事儿,我们与朋友亦或是不熟之人,多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桥与楼,让朋友圈那些事儿成为明月,装饰我们的梦。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带上斑斓的假面在舞台上翩飞。所有人为惊鸿舞姿倾倒,但没有人会注意厚重纸板后的那张脸是美丽还是狰狞,是欢笑还是被泪水淹没?
当微信朋友圈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演员们将有一个很好的舞台展示自己。果然,兴冲冲加了同学微信后,才第一天就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圈消息,手机仿佛成了按摩仪,滋滋振动无终无止。我只好开了免打扰,继续看我的公众号。我很惊讶,平时神经大条的同学,发起朋友圈怎么摇身变成文艺范儿的少男少女了?同时还有些鄙视,我一向以为,做人还是展示真实的自己才好。这样装神弄鬼也只是停留在朋友圈里,现实中的你该怎样还是怎样。
可惜,事与愿违。新年将至,同学群群主发出了活动通知:在朋友圈发“最美”的照片,获得点赞数最多者就能获得群主发的20元红包,限时一天。通知一发出来,朋友圈立刻炸了锅,新消息数量一下子涨到了几十条。我点开一看,又是清一色的装模作样。点赞数首当其冲的是一张美食照片,竟多达30多个。这张照片配文一句:奶奶做的煎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下方评论全是赞扬言语。但我知道,这其实是某天放学我和他一起去小吃店买的,当时他拍好照片还给我看呢。现在心里第一感觉就是反感,这样说谎真的好吗?我立马打开他的微信窗口,私聊起来。
我一大段义正言辞的劝说发出去后,他回了我一个苦笑表情,表示他并没有造假的意思,只是看到这张图就随手发了。面对我汹涌发去的“思品教育”,他只说了一句话:“现在这社会,不装不行啊。”
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心底某个地方跳了一下,但好像又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再发什么话,只是默默退出了聊天。虽然他的行为也并不好,但是,“不装不行啊”。虽然具体原因还不是头脑简单的我能理解的,但这也许是事实。
假如你是一个推销员,向顾客推销了大半天,人家一句话没说走了,这时候心里当然是气的,但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挂上微笑继续工作,而不是凶神恶煞抄起传单打人。这就是生活,所有人都在演,有的人演得好,所以成功;有的人不会演,但也在努力。
网络也是这样,甚至更可怕。“朋友圈”说是分享快乐的地方,但是其实还是在让人暗暗较劲。你的晚餐更高级,我住的酒店是五星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在演戏,但没有人戳破。
我骤然清醒,这已经不是什么对错的问题了,并不是可以简单用诚信与否回答的问题了。一味追求真实只会被生活的沙浪掩埋,但现在的我们并不是虚假的,表面上的我们仍然饱满、充实和精彩。有人说,生活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努力表演,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
表演并不是什么错事,它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有时被称之为努力,有时被说是作秀。但不管如何,所有人都是在为美好生活奋斗。
天色已晚,我走到窗边看晚霞,看着突然想起什么。我拿出手机,左手伸出窗外比了个手势,背景正好是晚霞,右手一阵狂拍。然后我选了一张最满意的,打开“美图秀秀”编辑起来。一阵忙活后,我用这张照片发了朋友圈,并配文:“今天好心情,随手一张美照。”
我笑了。因为,我有了10个赞。
“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的大舞台,大家带着面具,一起把酒言欢,活得潇潇洒洒。”我们总要在面具上涂一个大大的笑脸,如同一个小丑,掩去自己的感情,很用心地讨巧,满含期待地看每个人对我的点赞。
曾经我多么天真地以为,我可以在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分享我的悲伤,他们会来安慰我、理解我。我躲在一个黑暗狭小的角落,在凉薄的月光下宣泄自己所有伤悲,我以为他们会有感同身受,告诉我世界上所有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快乐。
可是,事实在我的头顶上洒了一盆冰凉的冷水,逐走了所有温暖的幻想。他们指着我大声地宣诉:“你怎么总是发悲伤的东西?”我好似睡梦初醒,万念俱灰地一篇篇删去那些充满卑微、无能的脆弱文字。
现时回首,自觉可笑。那些文字,只不过是为了我所一直奢望的存在感,拿着自己的脆弱博取同情罢了。才明白那句“你笑,全世界都陪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的话。
自此,我便带上了涂着笑脸的面具,去点赞一篇篇或许无趣的图片与文字,挽回他们对我的看法。每一篇文章的点赞只为维持那几段虚空无实的友谊,告诉他们我在看他们的朋友圈。因为我着实害怕他们生疏了我、忘记了我,才如此虚情假意地去夸赞每一张他们的自拍、每一段他们的分享。
我却又如何知道,那些原本亲密的友谊早已淡漠。这本是一段与朋友朴实平淡的聊天,几分钟的寂静后,我兴起一个话题,问朋友:“寒假去哪儿玩了呀?”我本以为她会满心欢喜地回答我她去了哪儿、买了什么,她会像以往那样有好多好多想对我说,可是她只对我答了句:“你没有看我的朋友圈吗?”隔着生冷的屏幕,我听不见她的语气。只是,原本难得的聊天戛然而止。
本来亲密的两个人,一见面便会聊遍天地一切,将所见所闻所想全部告诉你。可是现在,硬生生地隔了一层朋友圈,就好似隔了千山万水,需要我不远万里地跑去看你最官方的文字,对你的朋友们都诉说着一模一样的文字,毫无情感,再让我们每个人万分平淡却装作惊奇地评论上一句话。
曾经每发一条朋友圈,总要过个几分钟便打开微信看一看哪些人给自己点了赞。附在那图标上的红色数字,好似是每个人心上的喜悦与虚荣。只要数字越大,这份感情越多,便自以为是地沾沾自喜,其实又有多少人是与我一样虚情假意地点赞?既然我会如此,那别人自会如此。不再是没人懂得我的内心,而是没人再愿意理解我的喜怒哀乐。
朋友圈让我们变得小心翼翼,总害怕接受他人的批判,总害怕失去昔时的好友,渐渐地让我们忘记了真实的自己。用一些欢乐无实的文字包裹着自己冰冷弱小的内心,让我们不得不在圈外也要挂着笑脸、装作热情。因为我们极度地孤独,才会用这些入流的文字让别人认识我。我再不敢在夜里诉说我的内心,努力将朋友圈打造得欢天喜地、没心没肺。可是,这又何必呢?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去嘲笑别人的伤痕。”我们没必要将自己的伤痕暴露在朋友圈,让他们来嘲笑自己。我渐渐退出了朋友圈,朋友圈使我们学会了哗众取宠,渐渐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朋友圈发的内容会在一个叫做“个人相册”的地方存储。当我们开了仅限自己可看,那就只会保存在那里,不会再使自己点进朋友圈的图标,也无关他人,只属于自己。
时光的冲刷终会将我们雕刻成不敢哭的人,那些无关痛痒的存在感也许只是一些心中的慰藉。朋友圈,那些曾经的多愁善感,那些曾经的虚情假意,都会随着时间的打磨磨成粉,洒落人间,蜡黄了书页。
朋友圈的那些事儿,带着虚伪消散在我的世界里。它杀死了曾经脆弱卑微的我,让我看了一场长达两年的喜剧,再由我删除干净。
叮咚,叮咚,清脆的手机提示声不停歇地在黑黢黢的房间里响着,似是拼命地向主人宣告着——有人找你,还有人在需要着你。而伴随着提示声的是屏幕的一次次亮起,是这个房间唯一的明亮的光源。
正在睡梦中的我被声音拉起,在思维尚还处在混乱中迷迷糊糊地解锁手机,熟练地打开QQ空间,一条一条地阅读着新的动态,“谁谁谁过生日啦”,“谁谁谁的姐姐结婚啦”,“谁谁谁今天出去玩啦,超开心”……一条条与平常人设不符的动态暴露着各人本性,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姓名,没有人去指责你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怎么怎么样。这么想着,我对着莹白的屏幕一笑,起身去洗漱了。
“你平常在手机上就看这些不着调的东西?你看看这些人发的都是些什么?”劈头盖脸的质问声打散了残留在脸上氤氲的热气,如一盆冰凉刺骨的水浇头而下,惨白的屏幕大刺刺地映着我惶恐的神色,像是在嘲笑。
我紧抿着嘴唇,牙齿死死地将脱口而出的反驳挡住,带着不解吞咽下去。我知道,我无力的反驳将会带来一场极不愉快且猛烈的暴风雨。
只是心底总会有一个声音在控诉着:你们怎么会懂呢?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乖,要不然就会被大人们不喜欢;一定要体谅大人,因为大人们平常工作就已经很累了,你再不乖就会成为大人的负担;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大人们在你身上付出了那么多,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办法报答他们……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赋予各种各种“伟大”的期望,而孩子当然会如大人们所望——乖巧,懂事,端庄。然而,随之剔除的便是孩童应有的天真、懵懂、活泼。不过没关系,大人们认为这是孩子不应该有的,因为这会使孩子不懂事、闯祸,所以是不需要的。
对面的质问已经结束,丢下一句“你自己好好想想”走出了房间。默默捡起早已被丢在一旁的手机,黑漆漆屏幕映着我惨白的脸色,平复了心情,将自己的内心所想一点点敲打在屏幕上。终于,吐出一口浊气,将所有的心情宣泄在其中,露出了一个会心的笑容。
朋友圈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喜、有哀、有怒、有悲,里面有着人最真实的情感,在这里,严肃的班长其实是个吃货,正经的学霸是个游戏迷,每个现实里“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最平常、最真实的人。也许会有许多生活中的不愉快,但是没关系,没有大人会知道这里,朋友圈的那些事儿,是独属于孩子们的一片天地。
巴甫洛夫说过:“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命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科技于当今社会提供的便利自是不用说,像近几年火爆普及的微信,不但促进远距离的交流互动,更能通过朋友圈领略一些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人生百态。今天,我就想谈谈朋友圈那些事儿。
我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朋友圈,刷新界面。嘿!小A去法国玩了!好漂亮的照片,图中小A身穿风衣,背对镜头,回眸露齿一笑似是桃花盛开,看她满面春风的样子,一定玩得很高兴!再往下翻翻,“偶得香茗,静静欣赏,慢慢品尝……”不想小B还有这般闲情志趣,好有情调的生活!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是一个寂寞的漆黑的背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行走,那是我发的朋友圈了。前阵子精神萎靡,我用这张图片配了一段文字,以示自己的新学年的决心……无论是旅行、生活还是有感而发,这些在朋友圈中存在着的内容都显得如此精致、动人。
图片是精修的,文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在空闲的时间里能欣赏到这般美景也是无比享受的。但是这些对于自身来说,是否真有意义呢?有些人认为,如果在别人眼里自己是成功的,那他一定就站在成功上方了。但是当一个人过着别人羡慕的生活,他就真的幸福了吗?或许是的,但他几乎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了。
朋友圈里那些风景如画的异国风光,能让“列表们”在国内感慨他乡的韵味,殊不知照片的拍摄兼修饰者在背后不断地思考如何摆拍使画面更和谐,何种滤镜能令自己更养眼;那古砂的茶具中清透爽人的香茗,仿佛透着屏幕渗出屡屡清幽之香,殊不知这套茶具的边上摆着十几套不同形式的茶具,在反反复复精心挑选后才最后选定了这套盛放;而那鼓舞人心的话语背后,又有谁知是真的欲沧海云帆直挂,还是捧着手机,“父母问事遥招手,怕得机死不应人”呢!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人生是否活得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表的华丽精致,而是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体验,从而使我们的自我绽放出个性的光华。那些给别人看的,为满足虚荣心的东西,能少有则少有吧。
毕竟我们很难想象,花大钱旅行,最后却因发朋友圈而错失了美丽的景致;花时间摆弄香茗,最后却因发朋友圈儿凉了热茶;绞尽脑汁喊励志口号,最后却依旧我行我素,毫无长进。这些,都是多么不值得、不应该的啊!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这种风气里迷失了自我、丢失了真性情?
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听雨滴敲打屋檐的声音,去看花朵绽放的姿态,去嗅生活的气息,让真性情驻留心间,让朋友圈成为记录自己真实生活的日记本,让流逝的岁月成为心中流淌的甘泉。
“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着当然很美。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
“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这是周国平先生说的两句话。而我也想说,别让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改变,而丢弃最初、最珍贵的东西。
去年,爷爷在我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使用微信。爷爷自己同样会学习,不久就“自学成才”,开始用朋友圈了。这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种“朋友圈通病”在爷爷身上出现了——看到什么消息就转发。
早晨醒来,打开朋友圈,一篇爷爷转发的《震惊!十四亿中国人都不知道的惊天内幕》映入眼帘;下午,又一篇《看了后你还敢吃这个东西吗》出现在屏幕上;晚上,临寝之前,还不忘将一篇《再。不。看。就。删。了》转发到朋友圈……我们这一代都知道,这些文章,不是谣言,就是些营销号为了博人眼球写出来的文章。可是,作为一名老年微信使用者,爷爷对这些文章写的内容深信不疑。
一天,我与爷爷视频通话,他和我聊到微信朋友圈。我说:“现在微信朋友圈里面有很多虚假文章,您也要甄别一下。”屏幕那头的爷爷只“嗯”了一声,没有再说话。突如其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忽然,爷爷开口了:“对了啊,你最近咋不给我‘点赞’了?”随之而来的是爷爷一阵眼神的低落。他的眼睛没有对准摄像头,但依然可以看到眼眶里的眼睛愈发无光。当然,我是知道我为何没有点赞的——我都屏蔽了爷爷的朋友圈,看不到他发的东西,怎么可能点赞呢?当时,我也不准备遮掩了,想着恰好借着这个机会,给爷爷上一堂“网络无用信息鉴别课”,于是我清了清嗓子,开始一本正经地侃侃而谈:“这个啊,您在朋友圈里发的呢,很多都是谣言和博人眼球的东西,这些东西毫无价值,我觉得您少看为好,所以我……我暂时屏蔽了您的朋友圈,所以无法点赞。”不知怎的,说着说着,我的发语越来越不清楚,也有了一种莫名的愧疚感。
“这样啊……”爷爷的脸色从红润渐渐变白,之后又是几秒的沉默。我突然不知所措,才意识到可能我刚刚说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我又想到了爷爷目前的状况——在医院里住院治病,每天只有奶奶陪着他——因为爸爸、姑姑等人都在外省市工作。而对于这么一位孤独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看看微信上那些有趣的文章更能打起精神的事呢?可能这些文章在我们眼里都不屑一顾,但是在爷爷的眼里,这些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再荒谬又能怎么样呢?爷爷久经沧桑,人生经验自然不会少,他当然能辨别那些文章的真真假假。他看那些文章,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好受。
我没再说什么,看着屏幕上失落的爷爷,我默默挂掉了视频通话,并把爷爷从黑名单里移除了。
一篇爷爷转发的《朋友圈谣言合集,你知道吗》赫然出现在眼前,我什么也没有想,按下了“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