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作文讲评的心理问题
甲: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综合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在讲评中,要使学生知道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错;怎样改进,如何提高,从中明确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标。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讲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前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后一次作文的指导。广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般都很重视讲评。为了进行深人的探讨,今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作文讲评的一些心理问题。
甲:作文讲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学习动机品质来说,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作文动机品质的过程。
乙: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心。所研究的课题。在前些时候,我们已作了专题讨论。袁老师,今天我们是不是联系作文讲评再来具体谈谈。
甲:好啊!
先说说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它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变量,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的需要和动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也就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乙:所谓认知内驱力,实质上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甲:学生通过作文讲评,对于作文,他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有时也会遇到失败的教训。而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经验和教训则又会使他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显然,这种期望,这种满足感就成了他们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的、稳定的推动力。
乙:心理学指出,这种动机是极为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指向作文本身。为了写好作文,获得满足的这种动机,是由作文本身提供的。所以,这种动机又称为内部动机。
甲:当前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这种内部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强调这种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
联系到作文教学来说,我们在作文讲评时,应该重视和强调对学生作文的评析,激发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的动机,让学生不断对作文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让作文本身的兴趣成为学生写好作文的“最好的老师”。
乙:袁老师,你刚才提到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什么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呢?我们再就这个问题谈谈吧。
甲:好。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就其实质来说,是指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联系作文讲评来说,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同学们作文的评析,不断地理解作文的意义,逐步懂得作文对于自己今后学习以至今后从事工作的意义。因而对于作文,就会产生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会不断地推动着他去努力写好每一次作文。
在这里,教师恰当的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儿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进步,都能满足学生这种成就动机中自我提高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乃是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求知兴趣的源泉。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因此,无论学生对学习多么冷淡,甚至毫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总是让他们以取得成绩入手,开始取得小成绩,然后取得大成绩,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的成绩,从而逐步培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乙:袁老师,你刚才还谈到“附属内驱力”,心理学指出,那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或保持长者们——譬如家长。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那种把工作做好的需要。是这个意思吧?
甲:是的。尤其是我们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评论家,学生动笔作文时就对教师有所期待,期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性的评价。如果,我们的作文评讲能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老师以至于同学的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也会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我记得,有一位文学期刊的编辑,在谈自己是怎样爱上写作,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时,他非常感谢小学老师对他的教育。他说:“一次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表扬了我的作文。文章怎样开的头,如何结的尾,我已记不清了。但是真切地留在记忆深处的是老师的声音。正是老师的声音,饱含着激情,充满着希望,把我的心打动了。”
乙:我听过蔡燕老师执教的一堂作文讲评课。在那节课上,我感到蔡老师就能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着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教学片断一
乙:在这节课上,蔡燕老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学生从老师的讲析中,不但因获得赞许而受到鼓舞,而且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所产生的感人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老师为之感动、为之欣喜,从而真切地领悟到作文的作用与意义。这样的讲评也就必然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期望在下次作文中获得新的成功和进一步的满足。
甲:蔡燕老师能注意抓住三种内驱力成分,努力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动机,这样的课确能给人以启发。
在作文讲评课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面向全班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去努力发现作文写得差的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热情地表扬他们。要知道,作文差的学生,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很少这样做,因此,造成这些学生对讲评表扬的失望。这是挫伤这部分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比重,常常随着年龄和学习因素而变化。我们应努力掌握这种变化规律,通过作文讲评课,不断提高学生作文动机品质。
甲:作文讲评过程,从认识的心理过程说,是一个不断提高作文思维能力的过程。让我们以林力平老师执教的一节作文讲评课为例,具体剖析一下讲评作文的过程吧。
教学片断二
乙:从林老师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讲评作文的过程,正如学生动笔写作和自改作文的过程一样:除了感知、回忆以外,还得进行分析和综合。也就是在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再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进而检验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
甲:从林老师的这节课上还可以看到,讲评作文,学生就得进行比较:可能作纵向比较,即拿自己写的作文与自己过去写的作文进行比较;也可能作横向比较,也就是拿自己的作文与同学的作文进行比较,拿自己的作文与课本中学过的文章、课外阅读中读过的文章进行比较。
在讲评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要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在同类作文作比较的过程中,同时贯穿着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比如,要分析同一类作文是否表现了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本质特点。在一些高年级的讲评课上,还往往要用同一个中心思想去分析同一类作文。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乙:拿这一节课来说,林力平老师先以一篇作文为典型,通过评析,抽象概括出“表现事物特点”的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以这个规律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具体文章,而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这就使学生在抽象概括以后又经历了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甲:不错。所谓具体化,就是指把从客观事物中抽象概括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对象或个别场合的思维过程。林力平老师引导学生经历的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学生把学得的知识与自己的写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作文讲评是一种用写作训练要求检验写作实践的思维活动。讲评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时刻在经受着锻炼。譬如,能不能全面地评析一篇文章;善不善于深入钻研,抓住文章的中心;善不善于独立思考、分辨是非……都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等品质。
乙:这就是说,讲评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思维品质的过程。而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高则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核心内容。
甲:宁老师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认识心理过程和思维发展规律,上好作文讲评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甲:从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说,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言语意识的过程。
学生言语发展的心理过程表明:儿童作文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特别是与言语意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言语意识,是指对言语本身进行综合分析活动。
学生在作文之前,预先考虑到作文的组织结构。在作文过程中,又要时时考虑如何遣词造句。而这一切都要求有内部言语的积极参加,都要求有一定的言语意识的发展作为基础。
联系到作文讲评课来说,我们的作文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每次作文,教师总是要根据大纲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要自觉地贯彻这些要求,不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往往拿起笔来只顾写,而顾不上老师提出的具体训练要求。因而作文完成后,自己的作文在贯彻要求方面做得怎么样,心中常常是无数的。只有通过有目的地评析同学的作文,有目的地审查自己的作文,才能不断地加强这种言语的意识感。
乙: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评析别人和自己的文章,才能认识自己的文章,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水平。
甲:对,是这个意思。根据这一规律,在讲评课上,教师就应想方设法,组织好讲评的材料,安排好讲评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增进言语的意识性。
乙:我想起了郭梦琪老师的一节作文讲评课,她在这方面设计得就颇有特色。
教学片断三
甲:宁老师,您介绍的这节课确能说明问题。
在这节课上,小郭老师对选作讲评范例的学生作文热情赞许却又引而不发,这就激起了广大学生想见识见识、比试比试的欲望;紧接着,她安排学生课堂表演,再现典型范例中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观察、作文;然后,在全体学生通过观察作文实践获得感受的基础上,再欣赏、评析那篇被选作讲评范例的好文章。
可以想见,学生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必然将这篇范文与刚才目睹的表演,与老师选读的第二篇例文,与自己写的作文进行对照、分析。在这观察、写作、对照、分析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语意识感,作文思维能力和动机品质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四)从教育社会心理学角度春作文讲评
甲:讲评作文的过程,如果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又是一个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集体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作文讲评是在课堂的集体中进行的,在讲评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然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把这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称为课堂集体的动力。在作文讲评中,这种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
乙:在这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与作文关系最密切,又是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有“竞争与合作”、“模仿与创造”。
甲:我们就先谈谈“竞争与合作”吧。
在讲评课上,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讲评课上,教师总要肯定成绩、提出问题。表扬进步、批评落后。同时,为了说明问题,常常还要列举好的或差的典型的事例。有时要印发一些作文,有时要把全班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由于学生具有一种向上心。好胜心,他们为了争取伙伴们的赞许,在集体中获得威望,而与别人竞争。这种竞争心理,就会推动他们努力贯彻教师关于作文的要求,努力克服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合作,则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在集体的评析中,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集体的智慧总是要胜过个人的智慧。我们认为,在集体评析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由于表现欲的驱使,会争着发言,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乙:记得,记得!蔡燕老师常常巧妙地把作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前几天,她以《今年我们十岁了》为题,组织了一次中队会,为全班同学集体过生日。队会后,为了巩固、发展教学效果并训练观察。思维、表达,她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她对这次习作的讲评,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
教学片断四
乙:蔡老师在引导学生讲评时,非常重视抓住竞争与合作这两个因素。教师自己讲的少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勇于争论;又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帮助,合作前进。这就较好地激发了课堂集体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甲:我们再来谈谈“模仿和创造”吧。
模仿,指的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的行为。 讲评过程中,模仿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动理现象,往往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折射于学生集体的关系之中。
乙:这就是说,随着讲评的过程,学生的模仿,可能是不完全自觉或者是完全不自觉的。比如,林力平老师用投影方式出示一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郭梦供老师在讲评时先引而不发的那篇文章,蔡燕老师列举的那些写得较精彩的片断,具体评析、欣赏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羡慕之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其为榜样,吸收其中对自己需要的东西。
甲:是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模范例文就能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从而为今后的作文提供某种“范式”。因此,可以说,“模仿”是一位无形的老师。在讲评课上,教师充分利用范文的榜样作用,是符合并能满足学生模仿心理需要的。
乙:模仿和创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学生互相影响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智力、创造性的发展。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片段,不同智力背景,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意见,展开争论,就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从而激发作文中的创造因素。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讲评过程中萌发的思维创造性,必然引发作文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正是医治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克服生搬硬套的最好药方。
甲:作文讲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过程。这几次,我们从学习动机品质,认识心理过程,言语发展规律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为了顺应学生作文讲评的心理规律,我们必须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顺水推舟”。
这几次,我们以林力平、蔡燕、郭梦琪三位老师执教的几节课为例,谈到了讲评课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都很重要。此外,由于学生作文后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必须及时组织讲评。时间拖长了,学生的期望感淡薄以致消失了,效果就要打折扣。
乙:还有,在讲评课上,我们一定要慎重地使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使用评分的手段,要顾及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艺术,切忌极端。讲评的范文一定要认真选好,要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
甲:凡此等等都很重要。只要我们努力探索讲评课的心理规律,依规律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充分发挥作文讲评的作用,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