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游记随笔
和平古镇一直是我特别想去看看的地方,因朋友圈常有人晒古镇风貌。
前日,终于与这个在心上惦记多时的古镇相会了。先是粗粗环视了古镇外围视线能及处,初步给出的结论是,不如不久前刚到过的武夷山那边的下梅村给我的感觉好。不如的方面:一是人气不够,二是布局拥挤。但接下来导游的介绍让我对这古镇由心底地起了敬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很气势的大城门,这是全镇百姓一块块石板一个个鹅卵石肩扛背驼硬垒起来的,为抵抗外侵,他们齐心协力出钱出力。
古镇有九十多条巷子,经常是你以为走到疑无路时,拐角却柳岸花明又一巷。
古镇大夫第这种高大上的豪宅有五处这样,从开科取士以来,和平镇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能出这么多进士这与当年的和平书院之功劳可是大大的。说到和平书院,那又有个必须大赞特赞的人,这个我想在下一组图介绍,我还是按图的顺序一张张回顾,注意到这房屋顶么,边上的翘沿是凤,龙却压在墙角,很明显是女权(慈禧)时代建造的凤在上龙在下。
相邻的人家高墙间都隔着巷子,这和平古镇巷弄都比较窄小,宽也都只有50——70公分,每条巷子都有名字。比如姻缘巷,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巷子两边是紧挨相邻二户人家,一家是有个男孩,另一家有个女孩,一天男孩在巷子巧遇邻家女子,当时女子端水往巷子泼水,不小心泼了男孩一身,俩人有些尴尬,有点害羞,相互表达歉意。不经意间,这窄小的弄巷年龄相仿的少年男女就擦出爱情的火花。当即,自报家门,原来男孩是准备考状元的举子,女孩也是出自家教很好的邻家,男孩许愿:他日金榜提名,定回故里下聘迎娶女子。后来,果然金榜高中状元,他实现承诺把当初巷子偶遇的心仪女子娶为妻,这巷子也因此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故而得名为"姻缘巷"。
因为它最窄小,只要二人从巷俩端走到相遇时,俩人都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可通过。我突然有个想法,建议单身男女去这和平古镇的姻缘巷转转,说不定撞个桃花运。
和平书院的侧门,看上去像打开的书,设计时恐取开卷有益的寓意吧。和中间开的门一起看又像品字,意在多读书品自高气自华,中间门上方不安门楣,意在学无止尽,上不封顶。古代人呀可真够讲究,造个门还要安进有这么多层意思,好有内涵,他们要穿越到现代,单单斗心眼我们不一定斗得过。
图为:是古镇的戏园子。
古镇的戏园子蛮豪华的,我曾拍视屏发朋友圈。听说古镇至今还保留古时候好几种类戏,可惜没能一饱眼福,估计要吉庆节日或什么纪念日才会搞活动演出。反正我去的那天没看到,索性自己跑上台摆个亮相过戏瘾。
图为:钱眼。
这个钱眼是高大上的官宅院里院门口采用暗沟排水,水漏设计成銅钱状,且雕琢精细,蕴含肥水不流外人田。
图为:花格窗砖雕刻。
而花格窗砖雕刻蝙蝠,又是别开生面。蝠谐音福,寓意福禄吉祥。
总之,古代智者心里慎密。下一组图,你们就知,这和平古镇曾培养出的都不是一般的人。
拖了好些天了,之前我说过和平古镇古代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一黄峭。
古镇建于唐朝,能保留下这么完整的古街巷和那么多气派的千年豪宅,自然少不了文化名人的贡献。在邵武和平黄峭是当地赞不绝口的能人,也是当地黄氏家族的鼻祖。他自小聪慧过人,十八岁考取进士,唐昭宗时,邵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啊!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武装自卫,保一方安定。后陇西郡王看中黄峭才干招致麾下,因平乱有功,被封为工部尚书。后唐被灭后,他终日郁郁,见复唐无望,弃官归隐,次年,返回故里,并创办了和平书院。
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打好基础,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往上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黄峭创办书院初衷是为了自己子孙就读,因为黄峭娶有三房夫人,各为他生七子,这样就有二十一位儿子。他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由此看出他是多么有远见卓识的人,后来邵武南部各宗氏竞相效仿。自宋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了一所地方性的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著名人物到学院讲课,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
和平古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杰人才,才有了我前几日提到过古镇历史上培养出过一百三十余的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造就我们闽北人才的摇篮,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乡民衣袖间,儒学思想浸染进古镇的每一条街巷,绵延千年……
我望着有些寥落破旧的书院,和墙上黄峭这位伟大的先辈画像肃然起敬。
一个地方能有过这样的繁华文明,是因为有黄峭这样的开明先辈秉承"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下面我要讲的是黄峭的开明远见。
我们那天游和平古镇的美女导游,就是黄峭第三房太太生的后裔,与我一样同姓黄,应该和她合张照,说不定我们同宗呢。这是有可能哦,因为黄峭老先生在他八旬时,便匀分了所积储的财资。也就是每人一袋碎金,那个时候叫葵花籽金,样子像葵花籽,再发给一匹马,只留各房的长子在古镇守在父母跟前尽孝侍奉。其余的十八位儿子让他们骑着马各自谋生去,交代马骑到哪停下不想走,走不动了,就在哪安家,把他乡当故乡,入乡随俗。为不忘宗亲,各怀揣族谱游四方,并赠《遣子诗》要求代代熟背,以便他日宗亲相认,落脚安居成家后所生的第一子以地名为名,比如,到福州生的孩子叫黄福,延平生的叫黄延。
附《遣子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
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
春秋顺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
这在当时应是很开明之举,现代也不见得有几人能做到,我们现代很多父母孩子都成年工作了,还是远远觉得不够,扶上马还要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是不折不扣的吃货,到哪吃都是硬道理。只是肚子容量有限,我只尝了包糍、水煮油炸豆腐、盐焗土鸡蛋、卤猪血。包糍我是觉得像光泽的小吃“文子”,像这类如饺子类包的任何东西我都爱吃,除了因为好吃外,我觉得主要是它的包容性让我喜欢。我重点想介绍是那个豆腐,制作比较特别,是用陈浆作为酵母,当地有民谣唱: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
油炸豆腐好吃得不要不要的。色泽金黄边软中不空,外韧内嫩久煮不烂,且越煮越香百吃不厌呢。
这个做豆腐的手艺,传男不传女,目前掌握此项工艺技术没几人,所以产量很有限,但也好,品质得到固守,它只能鲜活在游客食客记忆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