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
【第1篇】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运用大量带有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呢?我想了很久,他不只是为了想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同时更要警醒人们反抗旧制度的压迫与欺凌,争取一个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想法,看后不禁暗暗感慨他那种超凡的“良好”心态。“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去解决问题,只能转身就跑。
说到阿Q被践踏的人权,是因为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卖苦力才能生活,文章中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舂米,撑船什么的,但阿Q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面落脚,还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和气愤!阿Q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生活在人吃人的社会中,是多么不幸啊!但是他不敢勇敢地反抗那些欺压他的人,不敢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放手一搏,又是多么令人气愤!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现实社会中有人想完全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我想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领导愿意用这样的员工,先不说工作,就说作为一名学生,若在学习中有这种心态,估计在同学中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举例说明,考试失手的同学,有的会及时总结问题,并适度采用精神胜利法鼓励自己,力争下次考好成绩;也有的同学完全依靠精神胜利法来麻痹欺骗自己,觉得无所谓,也就这样子啦,那其结果肯定会越考越遭。正如文中的阿Q一样,为了减轻外力带来的欺压和凌辱,采用了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选择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越陷越深,使得阿Q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很难真正了解除了他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外的另一个人际交往复杂甚至说是危险重重的大世界。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生哲学吧,自己明明已处于劣势,但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真的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不过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
但有时,每个人又不得不使用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帮助调节自己的心态,就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在为生活学习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本领,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弱肉强食的现象极为严重。现在的人们,有时也正需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社会上一些人就因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那短暂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不敢勇敢地面对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或许过多的使用阿Q精神胜利法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封闭,但适时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是会让人们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整个社会的。
在看过这篇文章后,不禁暗暗佩服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手中那杆神奇的笔,他既准确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腐败与堕落,同时又生动地描写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没钱而被有钱人欺辱耍弄的无助,既告诫每个人应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难题,靠自己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同时又警醒烦躁不安时的人要学会合理地调节自己。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第2篇】
鲁迅,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性作家,在小说中毫无保留的对阿Q所处的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把一切人都描写成可怕的恶魔:赵秀才、假洋鬼子、吴妈,哪个不是在间接或直接地吞噬着阿Q的灵魂?读完以后我所感到的是内心无限的寒冷阴森。而在电影中却还尚存着一丝温情,像那么一缕阳光,透射如黑暗的时代,照耀着一片净土。
人物改变最大的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儿。在小说中,作者一笔带过“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偏偏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老头儿对阿Q的不屑与轻蔑。而电影中老头儿一出场便是一个慈祥父亲形象,他留着大白胡子,时常温柔地劝导阿Q。他担心阿Q,在他去押牌室时嘱咐他早点回来;他关心阿Q,在被赵家赶出门后替阿Q还了钱。也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为阿Q的死难过,结尾处他似乎喝醉了酒,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上桥。而阿Q也只对他一个人好,他掏心掏肺地讲出自己偷盗的故事。他在梦中革命,令人搬箱子时的那句话:“你年龄大了,歇着。”因为有了这么个不起眼的老头儿,因为有了这么个爱他的“亲人”,土谷祠似乎真的有家的感觉了。而仅仅多了这么一个形象,我便更加体会到阿Q的可怜可悲,更加“哀其不幸”了。 第二个有改动的人物形象是吴妈。小说中的吴妈就是个爱嚼舌根子,从内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妇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困觉”的大喊感到厌恶得无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结尾处也丝毫不念旧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内心毫无波动。电影中吴妈却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妇女形象。她温柔体贴,把阿Q当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帮阿Q做饭,给阿Q打油灯。在阿Q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看清囚犯是谁后的那一脸无奈与悲哀,似乎想责备阿Q的傻,却又悲痛地说不出话,只好默默地转过脸去,似乎是不让阿Q看到她脸上的泪痕。这样一个吴妈,不再令人反感,她成为了少有的真正关心着阿Q的人。这更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一点温情藏在人们心中。
结尾处,电影中的旁白说了这么一段话:“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至今都没有断绝。”而小说中并没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Q的子孙——也许在我们身上的某个角落,藏着些许阿Q精神。
小说和电影出品的年代不同,一个是黑暗笼罩的时代,一个是新中国万象更新的时代,每个时代反映的思想是不同的。我更喜欢电影版《阿Q正传》,因为从中能感受到温情和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