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
【第1篇】
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 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 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这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就拿十二月二十二的国家英语四级说把,当时一口咬定,相信自己会过,而主观认为自己有把握,并且侥幸的认为只要听力越过20分,肯定是百分之百通过。另外我很喜欢那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因此在整个认识的过程中,我偏向了唯心主义。只是片面的主观的认为事态的发展会符合预期的目的,基于思想上,意念上,而忽略了客观实际的认识,进行实践性的运作。在考场上出现紧张,做不完,看不 懂,那是自然的。实践论中指出,第一阶段的认识只看到各个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部关系,这是印象认识,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进行理性认识,使认识的过程发生突变,产生概念。此次考试中,从理论上认识本身的情况,因为从时间上看,准备的不够充分,很少花时间。从动机上来看,我主观上有强烈的动机,但行动上的动机表现的并不强烈,经常思考其他的问题。再说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只是临时磨枪打仗。基于上面的分析,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实践论里所说的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一观点,并认识到自己面对事物发展只停于表面。毛泽东在文章里重复了几遍,着重讨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他们的转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的东西句成了无猿之水,无木之本,以及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次四级考试我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这样很容易形成唯物论中的唯心主义。这次失败,我要从理性上充分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机会通过。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把四级考试当作革命,也就是没有考四级的理性认识就没有考四级的成功结果。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甚至作弊的学生都将因为缺少理性认识而没有实在的实践而失败。
最近我终于把自己的人生发展计划好了。经过一年多的苦思冥想,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我认为切实际。但现想起,那计划是否一成不变,是否都在你的掌握之中?看了实践论的基本思想,使我认识到我的人生计划其实会在不远的将来变化不断,一切只有靠自己去协调好,掌握发展趋势。毛泽东认为人的 认识会受到很多限制,就是这些限制才会导致我们的预期的目的没有定论。我们只有随情况的变化而急速变化,时刻做出与事实相符的任务和工作方案,并努力纠正发 展 方向和发展趋势。比如这次考试是我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失败了只有等明年,因此我必须再次调整我的计划,或推迟以后的计划,或在某一时段加大计划量。一句话,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计划。就毛泽东说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要形成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而言之,人生的发展类似社会的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属性,因而有着类似的发展规律,我们在人生的 发展道路上,坚定辨证唯物论的知形统一观,接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的发展形式。
【第2篇】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子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第3篇】
在这个假期我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因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对这个的理解我想起了我们学期末的实践活动,电厂实习便是这样,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在电厂实习中我们把理论认识再转回到社会实践中,将我们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读懂了这两篇文章的毛皮,但是在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组织继续考察我。
【第4篇】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第5篇】
《实践论》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首先介绍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虽然,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可以获取间接经验,但是一切经验(认识)的源头,都来自于实践活动。接着介绍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体,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过程。然后说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是不够的。人的理性的认识,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和真理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将理性认识变为真理的过程,需要实践。人们要想得到工作胜利的预想结果,必须要使自己的认识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真理)。失败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不符合外界规律性的结果,人们不断的尝试的过程,其实就是使自己的认识不断的和外界规律相符合的过程。最后,先生说真理也是无穷境的,故而人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循环前进的过程。
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有一句比较形象的话说:“你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旨在说明,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关于梨子滋味的认识,我们就需要实践,也就是古人说的“格物致知”。但是我对此存疑。“梨子的滋味”是一个通过品尝就能够得出的感性的认识。但是现实情况下存在,物质的某些特征,并非通过“品尝”的实践就能够观测到的。而且根据“测不准原理”,人的一些实践手段会干扰观测事物的本来状态,造使他们产生塌缩现象。那这种状态下,我们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在哪里呢?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取事物的本来面貌吗?但是,若我们置“之”不理,不对它施加任何的干扰,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认识这个事物呢?那么,这就回到了一个最本源的问题,对于此类事物,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手段接近真理吗?
另外,实践活动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一般情况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难逃主观的,只能一定程度上接近真实。由于这样一种特征,故而一些研究者,即使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的推理对这些感性的认识进行整合分析,获得理性的认知。但是这种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听来有些天方夜谭。而且,更加有趣的是,有些理性的认知的实践活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无法实施的。曾经,看过一本介绍“濒死体验”的书,描述了众多有濒死体验的人,他们独特的经历。每个人对于“濒死体验”的讲述都不同,而且由于个体的知识背景的差异,语词的使用都不太相同。假使真的客观存在统一的特征,那么大多数人对于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像盲人摸象中的“象”,如此纷繁复杂。譬如,他们都描述了濒死时,穿越黑暗隧道的体验。有的人描述为“向着光亮的地方,觉得自己的身体在快速的平动”,有的人却描述为“在向井口光芒靠近”。即使我们能够从他们的描述中得到一种人为拟定的“共性的体验”,但是凭借这些,就能够证明“濒死体验”的存在吗?除非研究者亲自实践,去死一次?这在而今的条件下,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即使如此,我却并不否认实践对于检验和发展认识的意义。
即有些事物的本质,由于实践检验过程中的条件仍然存在局限性,是不能够通过直接变革来认识的。但是,这也只能说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状态下,凭借我们所掌握的技术和工具,不能让我们认识“某样事物”。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否认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目前提出一些假说或者理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其科学性有待未来实践的验证,是有着光明的未来。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只是可能“实践”来的晚些,但相信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不会缺席,是错是对,百年后再见分晓。
同时我认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并非提出的认识多么的正确,而是他的这样一个思考,将这个世界智者的目光引向此。故而,文章中说,理性认识同实践(真理)靠近的过程是曲折的,需反复失败许多次,才能达到认识完满。真理无穷境,人的认识无止境。想到了胡适先生的,“别说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的一寸的欢喜。”或许可作勉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