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该不该吃作文500字
【第1篇】
“嗟来之食”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灾民不吃黔敖施舍的食物而死。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黔敖施舍的食物该不该吃呢?我认为不该吃。在故事中,我认为那个灾民不是死要面子,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黔敖说:“嗟,来食!”“嗟”在文中代表“喂”,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词语,只有侮辱别人时才被用到。那个灾民受到了黔敖的侮辱,当然不该吃。黔敖后来对灾民道了歉,我认为也不该吃黔敖施舍的食物,因为陶渊明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句话充分地反映了,我们要吃靠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故事中的灾民可能是这个原因才不吃“嗟来之食”的吧!黔敖骂人的话如同钉子,在灾民的心板上钻了一个不可补救的伤痕,点燃了灾民心中的怒火,使灾民产生了强烈的想维护尊严的想法,才不吃黔敖的食物。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国民党曾说过一句丧失尊严的话:“我们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和敌人对抗?我们要能屈能伸,和敌人顶,顶多三天就要死光人,做亡国奴还可以喘几口气,积存实力以后再革命。”这句话传到人民耳朵里,人民十分恨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当晚就拿枪打死国民党、外国官吏和地主三十余人。刘胡兰终因不出卖党而死、叶挺没有放弃尊严,关在牢房里,天昏地暗。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了尊严不能丧失,更说明了有尊严的人有骨气,而不是死要面子。
历史的事实和名人的名言都说明了:尊严不能丧失,一个丧失尊严的人,别人不会尊重他。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第2篇】
嗟来之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的小故事,主人公黔敖把食物摆设在路边,准备施舍给灾民,他对第一个来的灾民吆喝道:“喂!吃吧!”那人的心灵受到创伤,不肯接受食物,黔敖赔礼道歉后,他还是执意不肯接受黔敖施舍给的食物,饿死了。
我觉得灾民不该吃,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君子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来养活自己,没有干活而得来的食物是没有尊严的人才会吃,哪怕捶一捶背也好能得到一些食物。吃起来也是心安理得的。俗话说的好: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变成永恒。书上所说的独臂乞丐,就是有尊严才成为董事长。在这个故事里,黔敖的话带有一种侮辱性,所以灾民不吃。还应验了一句名言: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尊严为什么使人不在丑陋?请听一听这个故事:
从前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一群逃荒的人。小镇上的人都家家户户点火做饭招待逃荒的人。逃荒的人吃得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镇长发现,独有一位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例外,镇长端着食物给他,他摇摇头,说:“我不能接受你的好意,因为我没有劳动就不能吃你的东西。”镇长要年轻人帮助他捶背,捶完背年轻人也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一年后,镇长又把女儿许配给年轻人。镇长对女儿说:“你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但我敢保证以后他肯定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果然,二十年后,他拥有一比令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年轻人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我的观点就是不该吃嗟来之食,你如果没有尊严,就再也挽回不来了。
【第3篇】
古人说: “衣食足然后知廉耻”、“仓谋实然后知礼仪”,”羞耻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现在部分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因为生活无着落,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的事例,屡见不鲜。看到他们为了区区几十、数百元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自己锒铛入狱,严重的还丢掉生命,真是不胜感慨。如果他们有固定的工作,衣食无忧,这样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老百姓要吃穿住不愁,然后才会安居乐业。如果是盲流,吃了上顿无下顿,居无定所,就不会安心劳动,遵守法律,而是不管多少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去做。说得何其精辟!
我一直对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颇为怀疑。真的饿得不行了,就是偷抢都来了,还在乎话语里的一丝不尊重。何况,故事里的“嗟,来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喂,来吃”,似乎没有明显的污辱的口气。要么故事是假的,要么当事者是个“士”,读饱了诗书,道德感特别强,是个偏执狂,以致后来施舍者道歉了还不肯吃。至少在这个语境里,齐人是被过高的道德害死的,连饭都吃不饱,还强调受尊重,我觉得这种道德是假道德。至于“嗟来之食”作为成语的意义,我当然接受。请不要用道德主义的帽子砸我,说漂亮话谁都会,设身处地想在那种状况下你做得到做不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