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个人简历

秋瑾生平简历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迷你的小蝴蝶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一起来看看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瑾生平简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爱学习网。

秋瑾生平简历

秋瑾 - 人物生平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那样的人。

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 ,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秋瑾 - 个人感情

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的富商,家里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到湘潭后经常来往。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向秋瑾提亲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王子芳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了秋瑾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子芳。秋瑾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王子芳虽读过书,但胸无大志。而秋瑾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1899年戊戌政变后,王子芳花了上万两银子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全家搬到了北京后,王子芳整天忙着迎官拜客,还结交了几个贝子、贝勒,他们夫妻越发疏远冷淡。1904年,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秋瑾 - 主要影响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在紧张艰苦学习的同时,她尽一切可能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尽己所能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中国留学生,并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讲。她热情真挚的演讲,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时间不长,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络群众,广交爱国志士。当时有一个留日女学生组织了一个“共爱会”,但人数少,活动少。秋瑾明确提出“反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共爱会”改组为“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组织。

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中国学生,8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

秋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经过艰难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第一期问世。

秋瑾 - 代表著作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 故居景点

一、浙江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秋瑾故居

位于浙江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和畅堂十八号的秋瑾故居,它曾是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墅,五进屋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峻,字迹挺拔,显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间陈设着圆桌、方椅等简朴的家具。

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烈士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的遗墨,以及刻有“鉴湖雌侠”、“秋闺瑾印”的象牙印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英姿焕发,神采动人。

穿过堂屋,走过植有花木的明堂,前面是三间平房,现已辟为秋瑾烈士文物陈列室。第一室介绍秋瑾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青少年时期的情况,第二室陈列秋瑾留日时的诗词、文稿、信札、照片和生前用过的物品,第三室反映秋瑾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的业绩。

二、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秋瑾故居

湖南秋瑾故居位于荷叶镇神冲街口。曾国藩的姐夫叫王鹏运,秋瑾丈夫王子芳的曾祖叫王择远。据最新研究史料表明:秋瑾婚前,即拜曾国藩之长孙曾广钧为师,学习书法、诗词。因此,秋瑾婆家与曾家还是有密切的关系。且两家相距仅五华里。秋瑾故居现仅残存一角,计划在2010年前予以修复。

秋瑾 - 十葬秋瑾

秋瑾(1875~1907),中国近代第一女豪杰。1907年7月15日,秋瑾浙江山阴县轩亭口被当街斩首,几日后此事在江浙一带掀起轩然大波。那时报业已经颇为发达,新闻自由程度也比较高,上海《申报》日发行量已在万份之上,当时各报纷纷报道了此事。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妇女被判死刑后,最重的就是绞刑,杀头很少见,这样一种当街斩首女子的血腥方式激起了公愤。另外,秋瑾牵涉徐锡麟刺杀恩铭一案,她是在大通学堂被捕的,但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字。因此,“秋案”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起疑,引起了当时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的报纸记录下了秋瑾就义的场面,“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女士不发一语。”秋瑾遇难前,已经通知其家人防范,亲属被疏散到了附近乡村。当她遇难的消息传来后,亲属纷纷躲进深山,害怕遭到株连,所以当时秋家无人收尸。后来,秋瑾遗骨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葬于绍兴府城外的卧龙山西北麓。这便是秋瑾的首葬。

秋瑾遇难后,其家人因未能让其入土为安而深深自责。两个月后的1907年10月,秋瑾的兄长秋誉章秘密雇人将秋瑾的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的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后,便令秋誉章将其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用草扇盖在上面掩遮日晒雨淋。这便是秋瑾的二葬。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她们得到秋瑾的死讯后哀痛欲绝,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7年,秋瑾死后几个月,刚刚经过丧女之痛的徐自华抱病孤身赴杭州,她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随后又赴绍兴秋瑾家安排迁葬之事。1908年2月,秋瑾的尸骨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自在墓碑上写下“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此为三葬秋瑾。

1908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廷寄浙抚,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吴芝瑛发电给两江总督端方,声言“因葬秋获谴,心本无他,死亦何憾”,并称“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只求“勿再牵涉学界一人,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后清政府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西湖畔的棺木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第二年秋天,由秋瑾的夫家出面,秋瑾的棺木被远迁到了湖南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修建了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政府很快把秋瑾的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也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秋瑾的六葬。

但是浙江革命党人没有忘记秋瑾,陈破空亲自找到在南京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徐自华也到处呼吁。后经民国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秋瑾的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又被重新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的原墓地,人们还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50多年后的1964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升温,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于是就对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动”,把他们的墓迁到西湖的“边陲”——冷清的鸡笼山去了,秋瑾墓也难逃此劫。这是秋瑾的八葬。但是这件事很快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第二年,有关部门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复。秋瑾遗骨遭到第九次折腾。一年后,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这位已经故去60年的鉴湖女侠墓被平掉,尸骨被草草处理,所以这次不能算一次迁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想起了浙江的女英雄秋瑾,记起了西湖旁的那座让人魂牵梦绕的墓穴。有人上书邓颖超,重建秋瑾墓一事被排上了日程。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地已种上了庄稼和树木。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路人正巧路过,当得知他们正在寻找秋瑾的遗骨后,告诉文物管理部门:“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根据路人的介绍,文物管理部门在一处棕榈树丛的一株柏树旁挖出了一只陶罐,将遗骨拼接后,确认为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用刀杀害的,所以颈部的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了西湖之畔。

阅读

阅读

相关推荐:

餐饮招聘简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个人简历范文

化学工程类简历范文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简历范文

自我介绍:面试的时候你是否会很完美地表达自己了呢,想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