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说与做,关于它,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把说的话化成行
说与做,关于它,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把说的话化成行动,比把行动化成话要难得多。”的确,做的比说的做的更难.以下的相关说与做作文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欢迎阅读!
篇一:说与做
多克是一个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性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克因为年龄太大而没有入伍,但他自告奋勇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协助医院救死扶伤。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了一句话:“没有人会死在这里。”他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医院的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无伤大雅,不必擦掉。
这句话一直没有人去管,就一直留在了那面墙上。后来,不但伤员,就连医生、护士包括院长,都渐渐地记住了它。伤病员们为了不让这句话落空而坚强地活着,医生和护士为了这句话,尽力地给予病人最精心的医治和护理。这个医院变成了一家坚强的医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盼望和坚毅的表情。
分析: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也许只是一句傻傻的话语。而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给对方一个免费却珍贵的礼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微不足道,却往往重如千钧。
篇二:说与做
说与做,关于它,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把说的话化成行动,比把行动化成话要难得多。”的确,做的比说的做的更难.
说出的话,是你捧起的天,放飞了你的梦想;做出的事,是你踏实的地,承载了你的收获。广阔的天空才能拥抱宽阔富饶的土地,
风起了,它不说,只留下一段清爽;雨来了,它不说,只抛下一股清甜;鸟飞过,它不说,只将印记铭于自己心间。 天空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飞鸟确确实实飞过了;大堤没有记住每一朵花的模样,但它们实实在在绽放过;你的手有没有茧不重要,他们真真切切地付出过,不用谁说都知道。
在电视上看过一个成语故事,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却仅带着一个钵盂就上路了。过了一个,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还在做准备工作。富和尚问:“尔困,何以往南海?”穷和尚回答:“吾不往,则终日癫狂,行一步,则安一分。尔稳重,故尔在!”穷和尚的回答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我不去南海,就心里难受。我每走一步,就距离南海近一点,心里也就生一分安宁。你这个人个性稳重,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所以,我回来了,你却还没有出发。”
这些给我的启示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关键是要去做。说的再多都没用,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你不做,就永远不会成功。往最小的说,起码,不至于说了又做不到而自己把自己的台阶给拆掉那么愚蠢。
所谓十拿九稳的事情,往往是获得回报最少的事情.要做,就去做那些没把握的事儿------你觉得没把握,别人同样没把握.但是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做,就永远只能看着别人成功.风险和收益向来成正比的,投资是这样,生活也是如此........
篇三:说与做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重做轻说的。好似说客个个都似王朗,隐士位位都是姜尚。但,事实确是如此么?
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语言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间看似普通的接待室里,决定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能力,乍一看,就好像是镜子里的重影。但是,一个因为能言善辩顺利通关,从此如鱼得水,从此大施才华。另一个却因为结结巴巴被公司拒之门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终郁郁而终。决定这一切的法官,究竟是谁呢?正是口才!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吃尽了茶壶煮饺子的亏。。
一个人,如果空有夸夸其谈,而永远是一个演说家,还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一个泡沫,不留一点痕迹。成功,向来是由双手创造的。日心说的确立,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家用尽毕生心血的大量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的。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但凭本事吃饭这句话,在过去,在现在,在可见的将来,都是一句至理名言。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工人,试问哪一个只要上下嘴皮子一动,就可以坐地数钞票的?光说不做,正如一个绣满绚丽花纹的空米袋,终被人遗弃在路旁。
由此可见,一个人,空有三寸不烂之舌,只能讨得他人之残羹冷炙。单有满腹经纶,亦只能在市曹中叹上天之不公。那成功之道,路在何方?早在三国纷争之时,蜀相诸葛亮,就为人们点明了方向。还当曹操伐吴之际,他就曾只身到东吴联合破曹,先舌战群儒,镇得东吴白髯老臣莫敢再提降字,后又凭二十草船骗曹箭十万,七星台上借东风三天,助东吴火烧曹军八十三万,使曹操丢盔卸甲,险先与颜良文丑同做刀下之鬼,为三国鼎立之势打下了基础,使诸葛孔明的大名,至今仍响彻天地。丞相孔明的事迹向世人宣告,说与做的完美结合,才是成功之本。
对于“做”与“说”,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让我铭记于心:“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别人是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我亦斗胆跟着写了这么一句:别人是大声说了再慢慢做,我是用力做了再悄悄说。
但是,有时候我会成了那么一个“别人”。课间体锻时,同学说他每天做多少多少个俯卧撑,周末要跑多少多少个圈。我不服气了,扳开三个指头道:“我每天要做三次五十个的仰卧起坐呢!”事实上,我每天最多做两次仰卧起坐,有时还偷懒到一次。所以呀,我这“说了再做”的人,便每天坚持到三次,甚至更多。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学期初是,对他的学生说:“我要求你们每天抡一百次手臂。”一周后,苏格拉底问:“谁坚持下来啦?”所有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手。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能坚持每天抡一百次手臂?”现在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只手举了起来。期年之后,苏格拉底再次问:“谁还能坚持下来啊?”这次只有一个男孩自豪地举起手道:“我,老师。”这个男孩就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门生、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就是这么一位“用力做了再悄悄说”的人,而哲人们都是实干家。看来,我离自己口中的目标还很远哪,但我相信,只要自己日后做得更多,说得更少,把更多精力放在“做”上,把更少时间费在“说”上,我就能成为一个实干家,成功的实干家。
其实,在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何其少,想说的又何其多呢?那么,我们何妨“用力做”再“悄悄说”,说给努力做了以后的自己听呢?
篇四:说与做
诚信乃做人的根本——题记。
从我呱呱落地到我们长成有知少年,老师,父母没少在我们耳边呢喃:“做人要诚实,要讲诚信。”这些道理我们似乎都做到了。言行不一致、口是心非、表里不如一……这些叫诚实吗?
小时候,我常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按摩,您一定会很舒服的。”一边说,一边让妈妈坐下,妈妈最初不肯,在我的劝说之下,还是坐了下来,难得我小小年纪对母亲的一种“孝心”嘛。妈妈高兴地坐了下来,满怀高兴地等我给她按摩,好不容易准备好了,只听楼下伙伴们的吆喝声,我一个箭步冲下去,疯狂地玩了起来,忘记了时间,忘了被我遗忘的母亲,忘了我的承诺,对母亲的承诺……
每当我玩得尽兴回家时,母亲总是在原地等着我,等着我给她按摩,而我,说了却没做……
稍懂事了点,我又对母亲说:“妈妈,我是您的乖女儿,我会听话,不会惹您生气的。”可是,我却常常让妈妈伤心、生气,害她为我操心……而我,说了又没做好。
现在懂事了,我又对母亲说:“妈妈,我一定要努力,认真地学习,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以后我一定会让你过好日子的。”可是,现在的我真像我对母亲所承诺的那样努力认真吗?我就是这样学习的吗?每次说认真,却常常被惰性所迷惑。难怪会每次都考在别人后面。学习是不能讲条件的,说了就一定要做到……
我的“说”似乎都很难“做”,作为女儿是这样,作为一名学生,我同样也是这样,我是否做到诚信了?不行,答应了父母的一定要努力实现,哪怕吃再多的苦,花再多的功夫也要坚持下去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辛劳,才能让他们那期待的心得到满足。
篇五:说与做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