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作文

赞美孔子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神勇的眼神

篇一:赞美孔子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作文。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篇二:赞美孔子作文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篇三:赞美孔子作文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出身曲阜望族,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矗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跟,进一步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多亏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早早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对于知识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对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人来说,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有一些历史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加上孔子自身贫困,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象龙。

相关推荐:

爱护眼睛作文

优秀作文:雪是冬天里的精灵,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下面是由我

优秀作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让我们为了理想而努力。下

周记:为你精心推荐:这次的露营活动是最令我难忘的,我们每

立冬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