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辅导:多次相遇问题
行测中多次相遇问题还是比较难的,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备考辅导:多次相遇问题,希望大家能耐心研究例题,总结好这类题型的特点!
行测备考辅导:多次相遇问题
行测考试中的数量关系是大多数考生头疼的部分甚至是放弃的专项,尤其是行程问题,这一题型的考点较多,过程复杂,难上加难的是碰到多次相遇问题。但是相信大家也都知晓不管是在事业单位还是在国省考中,行程问题一定是必考题型,甚至在2017年的浙江省省考考试中出现4道题,可想而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啦。但是也别害怕,行程问题也是有章可循的。今天小编就来攻破下多次相遇这个硬骨头。
在正式做题前,我们要知道做多次相遇问题要记牢两个结论,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一个:从出发点到第N次相遇,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走的路程和以及所用的时间均是第一次相遇的(2N-1)倍。接下里我们通过题目来看下这个结论如何运用:
例1、在一次航海模型展示活动中,甲乙两款模型在长100米的水池两边同时开始相向匀速航行,甲款模型航行100米要72秒,乙款模型航行100米要60秒,若调头转身时间忽略不计,在12分钟内甲乙两款模型相遇次数是:
A.9次 B.10次 C.11次 D.12次
首先通过题目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在考察多次相遇这个考点,可能很多小伙伴对于2-3次的相遇问题还能忍一忍、画下行程图什么的来算一算,这是这道题一看就是10次左右的相遇,难免会头大甚至在考场直接跳过放弃。但是当我们知晓上面的那个结论,对于此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啦。
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不难发现即便我们没有画行程图,但是知道多次相遇的结论,很多问题都可以有方法可循,不过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1.单位的统一(时间或路程单位)2.核心要了解第n次相遇和第一次相遇的关系,求出第一次相遇所使用的的时间t,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以及甲乙所走的路程和。
例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请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答案】A。解析:此题涉及到第二次相遇,也是多次相遇的考法,可以利用行程图来求解,但是结合我们的结论可以直接做题。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可知乙所行走的路程是54千米,结合结论可知从出发点到第二次相遇乙所行走的路程是第一次走的2n-1倍即3倍=3 54=162千米,此时乙已经达到A点以后并且在折回B地的路上,所以AB的距离=162-42=120千米,因此选A。
来源:中公教育
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1.改革之计是通过立法来实现对宏观调控的赋权与限权的统一,使得科学决策与贯彻落实均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渐行渐近。当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得到法治的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就不再会左右为难、________,盘桓在民众心头的疑虑也将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棋不定 无影无踪 B.不知所措 化为乌有
C.骑虎难下 销声匿迹 D.进退维谷 烟消云散
2.所谓顺耳的话,是指那些表扬、赞许、中听的话。顺耳之言当属甜言蜜语,听起来让人________,很舒服。所谓逆耳的话,是指那些挑剔、批评、不中听但能反映真实情况,________,能够促人警醒的话。逆耳之言恰似寒冬恶语,听起来让人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旌摇曳 振聋发聩 寒心销志
B.如沐春风 一语中的 如坐针毡
C.心旷神怡 微言大义 忧心忡忡
D.喜形于色 醍醐灌顶 心如芒刺
3.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写:“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________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________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认定 沦落 无可非议
B.规范 演变 在所难免
C.界定 泛化 迫在眉睫
D.定义 蜕化 在劫难逃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根据“左右为难”和顿号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与“左右为难”并列,意思与其相近,表示处在两难的境地。“进退维谷”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左右”对应“进退”,“为难”对应“维谷”。第二空“烟消云散”与“疑虑”搭配也恰当。故选项D正确。
解析:“顺耳之言”是前文所说的“表扬、赞许、中听的话”,这样的“顺耳之言”自然让人听起来舒服,第一空所填的成语应含有“心情舒畅”的意思。“心旌摇曳”侧重情思起伏,思绪不定,不含有心情舒畅之意,故排除A项;“喜形于色”侧重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与语境不符,排除D项。第三空,“逆耳之言恰似寒冬恶语”,会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如坐针毡”更符合语境,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B项。
解析:先看第三空,分析可知,文段说的是文化灭亡的命运无法避免,“无可非议”和“迫在眉睫”两词与语境不符,排除A、C两项。第一空,“规范”与“文化生活”搭配不当,排除B。故本题答案为D。
52xx.cn
相关推荐:
南平公务员:我爱学习网为您整理《2018年国考时政热点:重罚“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