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识别“伪装者”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2019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识别“伪装者”,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技巧,一举成公!
2019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识别“伪装者”
主旨观点题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重要题型,根据以往的经验,其题量大概在7-11题左右,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主旨观点题这类题目当中,尤其是涉及到隐性主旨时,很多考生往往会纠结于一些提出对策的选项,甚至有部分考生盲目相信对策即正确的说法,但其实这类题目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何练就更高一级的火眼金睛,识别伪装者,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相关考试秘笈。
隐性主旨文段是经常出现对策选项的一种特殊文段。之所以叫做隐性主旨,说白了就是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或者命题人有意对文字进行删改,但我们依然可以推出文段的主旨。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有三种结构:①问题+危害,则意在解决问题或亟待解决。比如文字“浅阅读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极为普遍的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人性的退化与文化的自卑。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将失去前进的动力”。②问题+原因,则意在解决问题。比如文字“浅阅读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极为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泛滥成灾’……虽然浅阅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并非必然趋势。究其到底,无非是多数媒体的道德缺失。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例子)……”。③重要性+不足,则意在弥补不足。比如文字“重型燃气轮机效率高,稳定性好,负荷适应能力强……此大国重器对于能源大国--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如今,我国的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已有进展,但进展极为缓慢,在超级大国面前还是略显尴尬”。
二、理解过度推断
过度推断是对于选项分析而言的,而隐性主旨是对于题干分析而言的。过度推断简单来说就是对作者的意思进行了不合理的推理。典型的过多推断比如题干中主要描述“下雨天在大树下避雨容易增加被雷击的风险”然后介绍其中的原理,而某个选项为:“下雨天应该尽量在建筑物内避雨”。需要注意,文段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的道理,而并非一个问题或缺陷,所以这里其实是无法得出具体应该怎么做的(在建筑物内),而至多只能得出:下雨天尽量不要在大树下避雨。
三、深层对比分析
对于隐性主旨介绍中第一种结构中的例子,这里提出两个选项进行对比。A我国人民应抛弃浅阅读,B浅阅读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初学者对比两个选项,就会觉得A是过度推断了,但其实这段文字完全符合隐性主旨的行文结构。作者介绍浅阅读造成的诸多不良影响,也是为了警醒国民应放弃浅阅读,回归真阅读或深阅读。所以这里应该选择A,B选项就是片面的。接下来第二种结构中的例子也是提出两个选项:A浅阅读治理应治媒体之德;B 应控制媒体在阅读领域的作用。通过阅读文本,文字中已经具体介绍了浅阅读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既然作者已经分析清楚了原因,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解决。所以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观点就是治理媒体才能解决浅阅读泛滥的问题。至于B选项,“控制”二字实在无法得出,文中并没有说媒体之乱,属于过度推断。第三种结构中的例子同样也是提出两个选项:A 我国需加快重型燃气轮机的研究步伐;B 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文中强调了重型燃气轮机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我国研究重型燃气轮机的进程缓慢。所以这一不足是急需弥补的,不然难免让其他大国看笑话。因此,A选项符合,至于B选项,“必要条件”无法得出,且文段论述的内容并非我国要依靠重型燃气轮机来获得国际地位,属于过度推断。
四、得出结论
1、无论什么文段,对策项慎选。有的文段本身介绍的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些道理或客观事实,所以并不需要解决,这个时候强行解决无疑是过度推断;2、隐性主旨一般都有确定的行文结构,如果需要提出对策,要根据题干中的分析。如果说题干仅仅分析了危害,那么可以提出的对策往往是大方向上的对策,比如需要解决或急需解决之类,一些具体细化的对策是无法得出的;如果题干中分析到了原因,则可以提出的对策一定要结合原因,不能从问题直接就想当然的提出对策;3、隐性主旨中可能会涉及因果文段,但因果文段本身是一种微观上的行文思路,和议论文性质的文段并不冲突,所以主旨是提对策还是因果关系还需要分析作者对问题的明确看法。如果没有明确看法的或者看法本身是好的,一般作者仅想表达因果关系,强行提对策无疑是过度推断;而如果作者强烈表达了各种不满或字里行间透露着讽刺意味,那作者肯定是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点考试秘笈,希望大家能从中总结经验和技巧,争取在主旨判断类题型中考高分,接下来留给考生的备考时间也不多了,大家务必找到该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争取在最后的公务员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如何走出成语积累的误区
成语积累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中的重要性真可谓是不言而喻。纵观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成语在历年的真题中不断出现,有时它们作为正确选项,有时它们作为迷惑选项。为此,我们总结并积累高频成语是极为必要的。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逻辑填空题,不知道如何做的主要原因是对题干中涉及到成语意思不清楚,或者即使知道意思但是去不能够辨析意思相近的成语哪一个放在空格划线部分更符合语境。因此,我们在对成语积累时,不仅只是简单的背诵成语的意思,还要在了解该成语意思的基础上,知道成语适用的语境、所描述的对象、词义的范围、感情色彩、近义词及反义词等。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如何走出成语积累的误区。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词义范围等也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正因如此,在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步:
一、知其意
对于掌握一个成语,知其意只是第一步,知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现在的意义。
例:1.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广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2.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3.墨守成规: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墨守成规一词现多用于形容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二、明其适用对象
很多成语的在其修饰对象上是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因此在积累的过程我们就要多多注意。
例:1.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3.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三、晓其特性
成语在用法上也是暗含玄机。首先是在成语的适用习惯上。比如:用法搭配上,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等,多用于否定词中。其次是成语的句法功能,即成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是我们积累的比如句法结构上,“天壤之别”在句子中做宾语,通常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截然不同”在句子中做谓语,通常写“两者截然不同”。
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所表达的意思亦会存在细微差别,所以成语的积累不能脱离语境。除此之外,复习要贯穿积累成语的整个过程中。毕竟,“温故而知新”。2019多省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备考阶段,小伙伴们在不断刷题备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日常的积累和复习,最后预祝各位考生在公考中一跃成“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