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公务员

行测数量关系: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单纯的悟空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数量关系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大家掌握好答题技巧,并把技巧运用到练习中去!祝你备考顺利!

行测数量关系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

近几年从试卷分析来看,行测数量关系部分难度逐年提升,对考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考生需对行测数量关系的各种题型及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快速的解题方法。其中行程问题多次在黑龙江省考中出现,尤其是直线多次相遇更是重中之重。直线多次相遇问题主要分为异地型和同地型两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学习下直线异地多次相遇的解题技巧

一、直线异地多次相遇定义:指甲、乙从直线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次往返的运动。

二、直线异地多次相遇结论:

1)每一次相遇路程和、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等除第一次外均相等,且均为都是第一次相遇所对应量的2倍;

2)从出发到第n次相遇路程和、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等都是第一次相遇所对应量的(2n-1)倍。

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例题来,深化理解下上述结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第一次在距离A点6km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原方向走,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在距离B点3km处相遇,求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A.10km

B.15km

C.20km

D.25km

答案:B

解析:此题属于直线异地多次相遇问题。由其结论可知,第二次相遇甲走的距离为第一次相应量的(2n-1)=(2×2-1)=3倍。由题意可知,甲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为6km,因此第二次相遇甲走的路程=3×6=18km。再根据题意“第二次在距离B点3km处相遇”,可求出AB全程为18-3=15km。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往返游泳,甲速度为37.5米/分钟,乙速度为52.5米/分钟。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了多少次?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此题属于直线异地多次相遇问题。由其结论可知,第n次相遇甲走的距离为第一次相应量的(2n-1)倍。设题中所给的1分50秒即110秒恰好刚相遇n次。第一次相遇的时间=30÷(37.5+52.5)=1/3分钟=20秒。因此110=(2n-1)×20,解出n=3.25,需要往下取整,因此相遇了3次。

行测数量关系练习题及答案

1. 某大学考场在8个时间段内共安排了10场考试,除了中间某个时间段(非头尾时间段)不安排考试外,其他每个时间段安排1场或2场考试。那么,该考场有多少种考试安排方式(不考虑考试科目的不同)?

A.210 B.270 C.280 D.300

2. 某商店搞店庆,购物满200元可以抽奖一次。一个袋中装有标号为0到9的十个完全相同的球,满足抽奖条件的顾客在袋中摸球,一共摸两次,每次摸出一个球(球放回),如果第一次摸出球上的数字比第二次摸出的小,即可获奖,则某抽奖顾客获奖概率是:

A.5% B.25% C.45% D.85%

3. 某班订阅《探索》和《智慧》杂志的情况有四类,只订《探索》,只订《智慧》,两种都订,两种都不订。若订《探索》杂志的有22人,订《智慧》杂志的有30人,两种都订的人数是两种都没订的人数的6倍,已知该班有42人,那么这个班两种都没订的有多少人?

A.1 B.2 C.3 D.4

答案

2.【答案】C。解析:第一次若摸出9号球,第二次摸出的球的数字比第一次大将有0种可能;第一次若摸出8号球,第二次摸出的球的数字比第一次大将有1种可能;……。由此可知,获奖的概率是(0+1+……+8+9)÷(10×10)×100%=45%。

3.【答案】B。解析:设两种都没订的有x人,则两种都订的有6x人,根据容斥原理,有22+30-6x+x=42,解得x=2,故这个班两种都没订的有2人。

行测言语理解模拟题及答案

1. 写作事实上不但是为了向外发表,贡献社会,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且是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不形成文章,根本就没有完成研究工作,学问也没有成熟。常有人说“某人学问极好,可惜不写作”,事实上,此话大有问题。某人可能学识丰富,也有见解,但不写作为文,他的学问就只停留在见解看法的阶段,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与整理,就不可能真正是系统的。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

A.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B.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

C.研究工作的评价标准 D.知识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2. 学习西方并没有错,但把西方视为“真理”则大错特错了。中国并不拒绝其他文明和价值,但中国文化本身必须成为主体。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因为没有主体意识,中国文化就失去了主体地位。问题在于,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西方话语解释不了中国的一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西方话语不能说明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去创造,去发明。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理论,当然更不用说是文化软力量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学习西方时应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B.中西方文化都应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

C.自身强大后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

D.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创造或创新应另辟蹊径

3. 虽然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但是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情形中的“垄断”含义与传统的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有很大区别。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授予的排他权;如果该种排他权导致了相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垄断,那么“知识垄断”也包括这种市场垄断的后果。无论权利人对该种排他权“滥用”与否,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权利人利用排他权逐渐控制相应的产品市场、造成反竞争的后果;二是并没有控制市场、没有造成反竞争的后果。而前一种正是反垄断法可能要予以制裁的情形。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排他权会导致知识垄断

B.法律应对造成市场垄断知识产权进行干预

C.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市场垄断

D.反竞争是由滥用知识产权引起的

答案

1.【答案】A。解析: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主题为“写作”。首句指出写作是研究工作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接着用两个反例来说明不形成文章,研究工作就没有完成,学问也只能停留在见解看法的阶段,不可能是系统的。选项中提到“写作”这一关键词的只有A。故本题选A。

2.【答案】A。解析:文段第二句即提出观点,学习西方,中国文化本身必须成为主体。后文围绕没有主体意识造成的危害展开论述。由此可知,“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为文段强调的重点,A项当选。

3.【答案】B。解析:由“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可知,引起知识垄断的是知识产权,而非排他权,排除A;由“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可知,C项错误;由“无论权利人对该种排他权‘滥用’与否,都存在两种可能……造成反竞争的后果”可知,D项说法有误。B项可由末句得出,故本题选B。

52xx.cn


相关推荐:

公务员招生简章

江西2017年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宁夏2018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浙江绍兴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2018年招聘公告(100人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