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可耐的发夹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即将开始,小编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们,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我爱学习网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3

三、简答题

71、 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出版业有哪些影响?

72、 我国古代官刻坊刻分别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73、 国家如何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

74、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的特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75、 什么是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形式?

四、综合题

76、 2002年10月,某出版社接到《文革随笔》的书稿后,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决定尽快出版。11月15日,将《文革随笔》作为重大选题报请省新闻出版局审批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12月5日,该书正式出版发行。但不久,即被勒令停止出版发行。为什么?

77、内容提要一般有哪些类型及特点?指出下列内容提要的类型。

《电脑上网入门与提高》

本书从Internet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入手,介绍了家用电脑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内容包括如何连接电脑入网、浏览网上信息、收发电子邮件、搜索和下载信息,如何在网络上欣赏多媒体资料、拨打网络电话、聊天交友和购物炒股,以及如何制作个人网页、向外发布信息、如何防止外来侵害等,最后还介绍了网吧的架设原理和几种常用的架设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初次接触Internet的读者;对于已经有上网经验的读者,也是一本非常好的系统了解Internet的参考书;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普及网络知识的培训教材。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本书

第71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新技术革命使出版业的各个部门和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2)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

(3)出版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4)编辑、复制、发行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考点:

☆☆☆☆☆考点26:新技术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层出不穷的新的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出版业,推动其发展。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十分深刻的一场技术革命,对出版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各种新技术尤其是新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出版业的各个部门和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1987年,世界上第一张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问世。此后,只经过短短五六年时间,我国出版界就已普遍采用激光照排系统,迅速实现了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技术改造,使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胶版印刷、联动装订、直接彩印等技术的普遍采用,中国印刷术发生了又一次革命,从而使我国出版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

2.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

各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孕育了出版物的新类型。过去,出版业只生产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图书、期刊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出版物。现在,采用其他方式复制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纸质出版物,品种和生产数量都日益增多,已经与纸质出版物平行发展;而互联网出版物的出现,更使出版业登上了一个现代化新台阶。这些利用新颖载体、采用独特复制方式的出版物,聚音、字、像于一体,汇采、传、受于一线,变静态为动态,改单向为交互,具有信息容量大而占用物理空间小以及检索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对纸质出版物逐渐形成挑战。

3.出版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新技术促进了新型出版物的飞速发展,也导致出版业的结构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以往一提起“出版单位”,人们想到的就是图书出版社、期刊社等从事纸质出版物生产的机构,而目前在我国出版业中,从事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生产的出版单位,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涉足互联网出版的单位也在日益增多。相应地,从事出版复制和发行的单位,也有了很大变化。

新颖的信息技术为出版工作者提供了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优质工具,也大大加强了编辑、复制、发行各个阶段的紧密联结。只要打开计算机,出版物的哪些品种在进行稿件加工整理,哪些品种在印刷复制,哪些品种在销售,都了如指掌。出版单位经营者和各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可靠的情况和数据,工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毫无疑问,这对于加强出版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大大缩小了地区、国家之间的距离。跨地区、跨国家的合作出版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得出版业的天地空前开阔。努力使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面向世界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4.编辑、复制、发行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过去,编辑只靠纸和笔、通过写信和跑腿开展工作,活动的圈子很小,工作局限性很大。现在,只要编辑人员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来源就无比丰富,获取信息也十分便捷。在计算机上建起各种数据库,可以随时用来分析各种信息。编辑与作者联网,可以随时相互联系,进行选题的策划,开展组稿活动;就是修改加工稿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同作者商量。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作品的加工和书刊的装帧设计等,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速度快、效果好。这一切显然都能大大提高编辑工作质量。

过去,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过长的出版周期常常成为束缚出版发展的难题。现在,印刷行业已逐步实现数字化,印制过程大大简便。数字化直接制版技术,可以不需胶片和晒版而直接制作出印版并上机印刷。数字化印刷技术可把经过计算机设计的作品直接输出到印刷机上,进行批量印刷。磁带高速复制技术明显地加快了音像制品的生产速度。光盘复制生产联动机能使塑料颗粒瞬间变成出版物成品。网络出版更能适应各种读者的不同需要,随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过去,发行工作全靠现场交易,无论是看样订货还是销售,发行人员都必须亲临现场,因而发行的范围和效率都很有限。现在,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联机发行,可以使发行工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行信息数据库能够使各地的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及时把握发行动态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控制进行的存货调节管理,使得出版物的发行有可能始终保持合理库存。通过在版书目数据信息库,可以及时根据销售情况选择进货,并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出版更使出版物的发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发行工作的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第72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我国古代官刻的主体是官府,其主要特点在于:

(1)官刻出版官府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形成人、财、物几方面的出版优势,从事巨大的出版工程;

(2)高度重视出版活动的文化价值,引领全国出版界的价值取向;

(3)所刻书籍以经籍与史籍两类为主,数量众多,校勘精湛;

(4)刻书具有字大行疏、开本宽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5)缺点是:经营管理落后,印刷技术创新能力低,内容陈腐,任意删改内容等。

我国古代坊刻的主体是书商,其主要特点在于:

(1)坊间刻书,内容并无特殊限制,经史子集都有刊行;

(2)大都面向民间需求,所刻书以大众文化类为多;

(3)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为高;

(4)出版商的经营能力强,但同时却又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造成质量低下、盗版翻印的弊端。

考点:

☆☆☆☆☆考点25:官刻;

官刻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由于后唐刻书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所以后人称之为“监本”。历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出版机构,如宋有国子监、元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等。

地方官府刻书。南宋的地方官府刻书最盛,不只是路、州、县官府,连接待过往官吏的招待所公使库,也有了余钱就刻书。明代藩王府刻书在地方官刻中享有盛名,人称“藩刻本”。地方官府所办学校,经常利用学田等产业收入刻书,其中不乏精品,人称“书院本”。顾炎武《日知录》说:“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

官刻出版主体是官府官府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形成人、财、物几方面的出版优势。历代朝廷刻书,都有学者专家主持,在他们手下从事校勘工作的,是一批硕学名儒。朝廷为刻书设立的作坊,规模很大。像清代武英殿,设立书作与刷印作两个作坊,书作职在界划、托裱等,刷印作职在写样、刊刻、折配、装订等。这两个作坊,内部又有分工合作,共有书匠、界划匠、平书匠、刷印匠等八十多人。大小官府刻书,都有经济补贴,为追求质量,往往不计成本。有时候,朝廷直接命令拥有良工佳纸的地方为之开雕,如北宋诏令成都、杭州刻书,元诏令浙江、江西刻书,清诏令扬州刻书,等等。

总的看来,官刻出版史上所起的作用不小。首先,官刻高度重视出版活动的文化价值,使之成为一种出版传统,进而影响全国出版界的价值取向。其次,官刻刻书籍以经籍与史籍这两类为主,数量众多,校勘精湛,士人奉为圭臬。第三,官刻出版大部头书籍的业绩突出,像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以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与民间出版相比,官府刻书往往具有字大行疏、开本宽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官刻常见的弊端有:经营管理落后;印刷技术创新能力远低于坊间;陈腐内容也不少,如明清两代官刻中《御制文集》、《御制诗》、《祖训》、《圣训》之类连篇累牍;官刻往往因政府的政治导向而对书籍作任意删改,如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就曾被清廷故意篡改;明代经厂本因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亦为后人所诟病。

☆☆考点27:坊刻;

坊刻出版主体是书商,至晚中唐就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附近已成为书铺集中之地。古代书铺有两种:一是只售书,不刻书;一是既售书,又刻书。南宋时的杭州刻书铺林立,如陈起父子的“书籍铺”,既刻书,又售书,还参加编书。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两镇的书坊,自宋至明数百年不衰,所刻书籍人称“建本”或“麻沙本”。自宋开始,全国出现许多出版中心,如宋有杭州、成都、建阳、平阳(今山西临汾),元有杭州、建阳,明有南京、常州、苏州、杭州、湖州、建阳等。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出版中心,都是因为坊刻兴旺。

坊间刻书,内容并无特殊限制,经史子集都有刊行。如建阳余氏万卷堂的《九经》,虽系坊刻,却为世人所珍视。总的看来,坊刻大都面向民间需求,所刻书以大众文化类为多,如启蒙读物、字书、年画、民间歌谣、小说、戏曲等,也有科举应试与测字、相面之类书籍。大众文化类书籍因畅销而易于从中牟利,主要由坊间供应,而士大夫刻书总是不屑于此。官刻的陈腐与坊刻的庸俗,都是常见的毛病。

坊刻传播大众文化的功绩最大,以小说、戏曲书为例,自宋元至明,多是坊间率先刊行。宋代临安(今杭州)“中瓦子张家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是最早刊行的小说。临安坊间又有《关大王单刀会》等诸多元刻戏文。元代福建建阳与山西平阳的书坊,也刻印小说或诸宫调。明代时,南京成为戏曲、小说书的最大出版中心。据统计,南京有书铺50多家,其中唐姓12家,周姓7家;出版物中以戏文与小说最有名,行销全国,例如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这三家著名唐姓书铺,刊行小说、戏曲至少60种,包括《西厢记》、《牡丹亭》、《西游记》等。明代出版小说与戏文的书坊,遍布江南各地,苏州的龚少山、叶昆池、叶敬溪,杭州的容与堂、舒氏藏珠馆等,都是有影响的字号,容与堂本《水游》至今闻名。冯梦龙的《三言》,即是应书商之邀而编并在坊间问世。由此可见书商在出版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明代小说、戏曲书已有家刻,但坊刻最多、最盛。

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为高。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诸如雕版书籍版式中象鼻、书耳的运用,正文、注疏、音义、释文合刊的编排方式,分栏、分版和花栏的创新,“绣像”(插图)本的出现,彩色套印和饾版、拱花技术的应用等,均首创于坊刻等民间出版活动中。可以说,历代的出版商为出版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但同时却又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例如,“麻沙本”在版本学家那里,几乎成为“低劣版本”的同义词;冒称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者则不胜枚举。翻版印刷之事屡见不纯往往一书畅销,各坊群起仿印,增订详注推出新本。其实,反对翻版的观念在宋代就有了,《书林清话》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一节,说得很详细。明末清初的李渔,在杭州刻印自己创作的小说、戏曲,很是畅销,但他的书在南京、苏州经常被翻印。为了阻止翻版,李渔将全家从杭州搬到南京,还到苏州求过地方官,结果都没有用。翻版问题不能解决,书商负有重要责任,此外还有缺乏相应法律环境等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73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的扶持措施主要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的书号使用数量不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使用条码免收费用;设立用于资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出版的出版基金;适当调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社的专业分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发行队伍的培训;建立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重点选题规划审定委员会等等。

相关推荐: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

湖南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费用

2017初级出版资格考试《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二

2018年陕西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报名8月8日截止

重庆市2019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