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实用资料

唐代饮茶文化礼仪,唐代的饮茶方式及饮茶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踏实的雪糕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有饮茶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饮茶文化。茶,中国人的传统饮料,相比于欧美的可乐、咖啡,但饮用的历史早于它们。唐代的时候,饮茶就已经很流行了,而且有了茶道文化。还诞生了第一本关于关于茶的著作,作者陆羽也被后人称为茶圣。唐代人是怎样饮茶的呢?不急,留学网小编为您一一详谈!

唐代饮茶文化礼仪,唐代饮茶方式饮茶名人】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煎茶庵茶煮茶方式。唐中叶盛行煎茶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状,再箩的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煮茶分成三个阶段,即“三沸”。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时,是第一沸。这是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尝尝水味,不要因为味淡而多加盐。当锅边缘水如连珠时,是第二沸。舀出一瓢开水后,用竹夹在水中搅动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着,溅出许多沫时,也就是三沸。将原先舀出的水倒回,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时,要把茶沫上形成似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味道不正。“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老,不能再饮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则味薄。

陆羽认为茶汤的稍华是汤面的沫饽。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在形水池上面浮动,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间新生长的青萍,又像晴朗的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像浮在水边 的绿钱,又像散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

酌茶,即用瓢舀汤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从锅中舀出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味永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西。固出放在熟孟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时用。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饽要均匀,要喝到鲜香、味浓的茶,除隽永夕卜,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的一等的多煮到五碗。若数个客人,用隽永水补给喝不足的人。饮茶应趁热。

唐代饮茶煎茶法外,还有庵茶煮茶等。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另一饮茶法是唐以前盛行的煮茶法,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种方法在唐代已经过时,陆羽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就如同倒在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人一向习惯就是这样。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唐代饮茶文化的礼仪

唐代饮茶方式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唐代饮茶名人有哪些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十分深厚,历史上有很多喜欢饮茶的人,我们都知道茶圣陆羽,他的著作《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著作,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喜欢饮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陆游建茶一向倾慕。陆游在《饭店碾茶戏作》中赞誉建茶:“江风吹雨喑衡门,手碾新芽破睡昏。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溪村”。这是陆游建茶结缘的开始。对于建茶的韵味,陆游曾有过多种描述:“舌根茶味永”,“茶甘半新啜”,“瓯聚茶香爽齿开”和“茶散茶甘留舌本”等赞誉建茶的高贵品质。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在他的诗文书画中,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皇帝。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写下许多咏茶诗篇,为历代群下之最。他善于品水,有一特制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来评定优劣。相传乾隆85岁禅位,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他嗜茶之深。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1715-1763),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等等。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小学第一次期末考试,同学

面对新的人生选择和挑战,

正确的清洗内裤方法

这八个最容易被误用的成语,你一定用过

关于清晨阳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