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对于“中国”你了解多少我爱学习网小编整理了“中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一词,愿意为“中央之国”,在周代,人们将首都地区称为“国”,其他地区叫做“野”,因此“中国”最早指的是周朝的王畿地区,具体就是关中和河洛地区,这里分别坐落有周代的镐京和成周两大都城。“中国”一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具体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洛阳附近地区;古文献中最早的“中国”出现于《尚书·梓材》,其记载为:“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此处的“中国”已经当指西周王畿地区;而《诗经·民劳》则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处的“中国”也是王畿地区。由于周代实行分封制,那么诸侯国的首都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如《孟子》中记载了齐王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庄子·田子方》载:“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华夏与四夷
到了春秋时期,“中国”的范围已经不再是首都或者王畿地区了,而是代指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原”、“华夏”。该时期,“中国”开始和“华夏”、“诸夏”“九州”等词成为同义词。古人将分布在华夏诸侯周边的其他民族冠以方位加以区别,分别命名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周边许多民族似乎也认同这种称呼。《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楚国位于南方,为蛮夷势力的代表,西周后期的楚王熊渠曾说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且自立为王,与周朝分庭抗礼。说明楚国人认为的中国就是周朝。到了春秋时期,楚武王曾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司马迁在介绍吴太伯后代的两个封国位置时说道:“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显然吴国也属于蛮夷。
不过随着华夏文化不断传播,到了战国时代,楚国等国都融入了华夏群体之中。另外各大诸侯国不断扩张,将周边的民族不断吞并。齐国吞并了大量的东夷小国,将山东半岛北部统一;燕国扩展到辽东,赵国扩张到河套地区,他们将北狄纳入统治范围;秦国兼并了西戎诸国,同时吞并了巴蜀;楚国灭越国后得到江南地。这些兼并将华夏的范围大大扩展,也就是将“中国”的扩展打下了基础。秦汉大一统后,“中国”一词的范围已经扩展到除了百越之地和西南夷以外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了。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
战国后期地图
自汉代以后,“中国”成为正统王朝的代称。如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样,南朝也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不过该时期,很多人还将“中国”和“中原”等同,如葛洪《抱朴子·外篇三·讥惑篇》载:“余谓废已习之法, 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这里的“中国”就是中原地区。
隋唐统一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才真正从“中原”转化为了整个中央王朝的内地,也就是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地区。隋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视了河西地区,向西域诸国“以示中国之盛”。《新唐书》载唐朝时期的南诏也将唐朝称为“中国”,“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 罪也 ”。不过唐朝在外交方面,唐朝依然自称“大唐”,没有用“中国”为国号。
两宋时期,宋朝、辽国、金国均自称“中国”,和南北朝时期有点类似。当然该时期大多数还是认为“中国”就当为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而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贬为“俘虏”。元朝末年,朱元璋就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作为口号来宣传反元战争,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说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里面的“中国”已经代指汉族居住地区了。
清朝版图
“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外交领域出现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和俄罗斯在尼布楚进行谈判,而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签订条约中,清朝使用的正式国名为“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近代以来,清朝和各国签订的条约均用“中国”为国号,可见中国一词已经成为整个东亚大陆的统称了。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建立,这是第一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的开始。
从范围上看,“中国”发展到清朝时期,其所指的范围已经包括汉地十八省、满洲、蒙古、西域、青藏五大地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