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斋节:封斋节封斋、又称斋戒、戒炼、把斋,伊斯兰教五大宗教
封斋节
封斋、又称斋戒、戒炼、把斋,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功修课程之一。按照伊斯兰教义,男性12岁,女性9岁,健康、信仰真主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在莱麦丹月(伊历九月)履行斋戒的义务。斋月期间,除患病者、年迈者、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幼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产妇以及在外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期间不饮不食、不娱乐、不性交。直到太阳西沉,方可进食餐饮,谓之开斋。
基督教
在基督教信仰中,封斋瞻礼也即圣灰瞻礼。源自仿效“耶稣在旷野守了四十昼夜的斋”。在此期间,教会禁止肉食和娱乐,包括结婚喜庆和教堂内的弹琴、歌唱等。与此同时,凡满14岁的信徒,每逢周五不得吃禽兽的肉(鱼、蛋不在此限,但在采用拜占庭礼仪的天主教内,鱼、蛋也被禁止),此即所谓“守小斋”。每周五为纪念耶稣受难(钉死于十字架),凡满21岁至59岁的信徒,每日三餐中只许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吃半饱,此即所谓“守大斋”。守斋期内,教堂中用紫色帐幔把至圣所封闭起来,禁止信徒入内,此即所谓“封斋”。只许信徒在虔诚忏悔后,帐幔开启时才得进入,这是所谓“开斋”。“灰”节与“斋”节,都在于表达信徒的自谦和哀悔的心情。进入20世纪,天主教教会对封斋和守斋普遍作了从宽规定。在中国,除耶稣受难瞻礼外,如有正当理由,大小斋均可免守。
伊斯兰教
封斋(也称戒炼、把斋)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第二年8月作出的规定。伊斯兰历规定每年9月(莱麦丹月)为教徒斋戒的月份。之所以选择九月为斋月,是因为“斋月(九月)中,真主开始降示《古兰》,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清真伪。”伊斯兰教关于斋月的最早教法规定,起始于公元623年。《古兰》启示第二章第183、184、185、187节对此有详尽记述。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也说:“莱麦丹月是真主(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新月的出现为准。届时,伊斯兰教长在清真寺的宣礼楼上遥望天空,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斋月即开始。由于各地看到新月的时间不一,不同伊斯兰国家进入斋月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同时,因为伊斯兰历每年约355天,与公历相差10天左右,所以斋月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时间。 在这个月里,穆斯林人人争先为善,戒绝丑恶。不封斋的人,不得当众吃饮。面对封斋者故意吃饮,被视为一种罪过。斋月系阿拉伯语“莱麦丹月”(九月)的意译。教法规定,穆斯林在九月履行斋戒功课是五桩天命之一。史料记载,斋月从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第二年九月开始的。《圣训》中有“你们要见新月而封斋,见新月而开斋。”。因此莱麦丹月的斋戒最多30天。伊斯兰教法规定:斋月期间,除患病者、年迈者、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幼童、孕妇、脯乳妇、产妇以及在外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期间不饮不食、不娱乐、不性交。直到太阳西沉,方可进食,谓之开斋。伊斯兰教斋戒的意义除完成宗教功课外,主要在于陶冶人的性格,克制人的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伊斯兰教认为,斋月之所以是尊贵之月,原因是:①该月为开始降示《古兰》的月份;②“盖德尔夜”在该月。斋月来临,穆斯林欢欣鼓舞,如同过节。一些伊斯兰国家,人们常常通宵达旦切磋教义、进行交往和社会活动。该月内,穆斯林除完成斋戒功课外,还注重施舍和履行每晚的“特拉威哈”拜(斋月拜)、诵读《古兰》等。
封斋意义
伊斯兰的戒律在当初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穆罕默德的智慧,在于将实用性的行为规范予以教条化,敦促教徒严格执行。如为了防备瘟疫流行,规定不得食用血液、自死物、猪肉(古代中东驯化的猪种常年附带疫病和寄生虫)。每日的朝拜和餐前的礼仪,是让教徒有规律地进食、饭前洗手净身。穆斯林男人可以娶多位妻子同样是出于现实的实用性,因为在允许了一夫多妻的同时,伊斯兰教法对偷情出轨、滥交的惩罚非常严苛。这保证了穆斯林国家不会像古巴比伦、罗马一样,贵族、上层阶级免受性病的大面积侵袭,多妻政策更像是对这些上层阶级的妥协与安抚。[1] 麦地那为农业产出较低的游牧区,穆罕默德将教派迁徙到麦地那之后,涌入了大量的人口,导致当地出现了食物短缺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斋月的教规诞生,并由信徒予以教条化,传承至今。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条件落后,食物短缺是世界各地的普遍现象。斋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食物,利于人们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利于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现代社会虽然已告别了食物匮乏的时代,但封斋能倡导节俭、净化社会风气。
开斋节
斋月结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开斋节。节日一般为三天。人们要去清真寺礼拜、赞美真主、祈求福祉。亲朋好友之间也要相互登门道贺。许多青年男女也特意安排在此时举行盛大婚礼,更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