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实用资料

古人藏冰和用冰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感动的雪碧

古人防腐保鲜所用之冰是天然冰。因此,每到冬日必须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当时的王室或朝廷都将其作为一件大事安排,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主持管理。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积冰日凌,凌即是冰。

到了冬天,下令斩冰,主要是征调农民服此劳役。《诗经·豳风·七月》最后一节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写的就是农民在冬天为王室采冰和藏冰之事。所采之冰块还得藏进凌阴凌阴即冰窖。“三其凌”是要求采冰必须达到预计用冰量的3倍。如果来年计划用冰10立方米,那么,藏冰至少30立方米。到了春天,便要开冰出窖。

唐贞元十年的进士张汇,写过《观藏冰》的诗:

寒气方穷律,阴精正结冰。

体坚风带壮,影素月临凝。

冬赋凌人掌,春潮命妇升。

凿来壶色彻,纳处镜光澄。

诗人写将要采的冰,“体坚”、“影素”,收藏的冰如“壶色彻”、“镜光澄”,说明采冰的要求也很高。

凌人掌冰,是在太宰之下主管此事,其下属还有府、吏、胥、徒。及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采冰、藏冰依照旧法,也十分盛行。“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见《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县人、舆人和隶人,虽是些低级官吏,但都不会亲自动手,取之、传之、纳之和藏之,都是监督农民来干。

古人信天神,每逢藏冰或者出冰,都有一套祭礼仪式,以求司寒保佑。司寒是北方之神,也即水神。每年,最早取出的冰用来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记:“仲春之月……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炎夏来到,凌人要奉天子之命,按制度规定,分冰给王族、臣僚,叫做“颁冰”。颁冰之制一直沿袭到明清,受冰者都视其为一种殊荣。

古代藏冰之处,都修筑在地面之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来藏冰,如同冰窖,通称凌阴;另一类用来保存食物,如同冷藏库,其冰则从冰窖运来,这类冷藏库的名称很多,有凌室、冰室、冰井等。另有冰厨,则是备有冷藏设备的庖厨。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越都有冰室。《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阊门外郭中冢者,阖庐冰室也。”《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更说:“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室,食于冰厨。”

东汉建武十三年,曹操在邺城建三台,中为铜雀,南为金虎,北有冰井。《魏都赋》注:“冰井台有冰三室。”《水经注·浊漳水》记:“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和河南新郑,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凌阴冰室设计科学周密,使我们了解到古代修筑的地下冰库和冰藏室的情况。

在今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河畔,曾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雍城。城中偏西有一处宫殿遗址,其西北,发现一个建在夯土基中部的大型窖穴。窖口东西长10米,南北长11.4米,深2米,四壁呈斜坡形,底小口大。窖底东西长6.4米,南北长7.3米,底边四周夯筑宽0.7~0.8米、高0.32米的二层台。窖底铺有与二层台等高的砂质片岩,以备融冰渗水。这个窖穴,即是秦国当年藏冰的凌阴

在西回廊正中,开辟了上宽1.7米、下宽0.8米、深1.8米,呈等腰梯形的通道。通道上由东向西设计了5道相距不等的闸门,直达窖底,称为槽门。藏冰完毕,落下闸门,5道闸门之间,可能填以稻糠之类,以隔绝外界气温。在第二道闸门之西的通道底部,铺设了水道。水道与白起河相通。水道底部与铺设片岩的窖底大体处于同一平面,显然,这是为了排除窖内融化的冰水。据测算,这座冰库可纳冰190立方米

凌阴遗址内的出士物,还有玉璧、玉圭等,看来,这些都是在纳冰和取冰时,祭祀水神司寒遗留的礼玉。

古人用冰,在《周礼·天官·凌人》中,讲得很清楚,主要用于食物防腐、保鲜及大丧寒尸。

明清时期,富贵人家夏季用冰桶祛署降温。冰桶口大底小,呈方斗形,以黄花梨木等硬木制成,腰部上下用铜箍箍两周,桶的两侧还安装了铜环便于搬运。桶口有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用以启盖。桶底四角各有腿足,足下有托泥,可隔湿防潮。桶内挂锡里,放入冰块,饮食瓜果之类则放在冰上。因为桶内四周挂锡,与桶板隔绝,所以融化的冰水也不会浸润桶板。冰桶的底部有小孔,以泄冰水。这样的设计,精巧科学,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相关推荐:

关于节日的爆笑段子

频道地图:不管不管造句【一】1、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

节日如何送花?送什么花?

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军人结婚申请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