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成人高考

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考试毛概第三章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高大的皮皮虾

考友们都准备好成人高考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考试毛概第三章”,跟着我爱学习网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考试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电视记者采访时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所限,当时只提出了这一概念,并没有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邓小平于1990年12月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首次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标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标方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离开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讲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做法,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总起来说,生产力能不能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能不能搞上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赢得对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点的一个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具体制度有弊端,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标志。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也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意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④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果只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少数人富裕。

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共同富裕不是在静态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从而把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只有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成共产主义的公有制,需要生产力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有比较丰富的产品;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更需要有产品极大地丰富。缺少一定的物质基础,离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都是不可思议的。另外,生产力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生产力发展,一方面意味着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又为无产阶级专政提供日益雄厚的坚实的物质力量。

(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彻底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面临的世界形势来看,发展生产力更是如此重要。社会主义制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反动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展开“和平演变”攻势。他们企图通过发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要消除这种危险、巩固社会主义阵地,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大力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必须有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全民所有制的大农业是不能建立在手工工具这样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不用说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就是集体所有制本身也难以充分巩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需要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结果。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的消失,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都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曾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将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们特别强调指出,这些发展阶段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经济变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他在马克思恩格斯划分三阶段的基础上,首次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明确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可以划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这充分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长期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斯大林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贡献是,提出了区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三个标准,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剥削阶级。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却作出了超越现实的判断,1936年宣布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1938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年苏联再次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此后,苏联的历届领导人大都高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认为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观点,不仅给苏联,而且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并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充分发展和继续巩固的过程。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和教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以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发展了列宁的上述思想,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对如何巩固及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贯彻实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初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再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作了多次重要讲话,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这一含义,要把握两点:首先,它阐明了初级阶段

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前提。其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这一层含义来说,要把握两点:首先,它阐明了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超越。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序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基本国情。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8个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词句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们错误地估计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把握。”

相关推荐:

成人高考资讯

2017年成人高考专《生态学基础》第三模拟试题3

安徽成人高考

2017年成人高考数学函数公式

​2019年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基础练习试题及答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