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甜美的热狗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原始农耕生活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

活动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 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农耕生活

学生天地

1)学生和教师收集的资料、图片。

2)有条件的学校或家庭可组织参观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背景资料

耒耜:

耒耜是用来耕地的工具。耜分石耜、骨耜和木耜。石耜是磨的比较锋利的石片,牢牢捆在木棒下端制成的。骨耜是用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牢牢捆在木棒下制成的。耒是捆在木棒下端的横棍,使用时手握木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耕地。

篇二: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

D.河姆渡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B C D

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

6.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

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原始居民: ( )

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

10.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

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

种彩陶的 ( )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通过比较的方法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地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不考的内容稍做了解。

篇三: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相关推荐:

生命生命教案如何来做呢?

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跳竹竿活动》的活动目标

让幼儿了解公园基本的游览

中班美术教案详案《吹出来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