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微笑的悟空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仙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罗布泊消逝仙湖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呼吁生态环境保护的报告文学。用罗布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那深沉的感情,抒情的笔调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所以应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着重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来探究文章的震撼力量,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捕捉兴趣,情境导入

看到这篇文章作者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住在月宫里的吴刚吧!吴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是汉代西河人,跟人学仙但犯有过错,所以就受到每天砍桂树的惩罚,这个神话寄寓着非常深沉的理念,即命运之残酷。让我们领悟到因为愚蠢而犯下了过错,就会受到严酷的甚至是万劫不复的惩罚。当然,此吴刚非彼吴刚,但是他的这篇文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人类的愚蠢而带来的痛苦惩罚。让我们顺着吴刚沉痛的目光,看看这一片消逝了的仙湖──罗布泊

(屏显1:卫星拍摄的罗布泊──“地球的大耳朵”。)

(屏显2: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以及罗布泊的具体位置。)

(屏显3:罗布泊的图片──“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昔日河床”)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如有生字或生词,可把它写在黑板上,留待一起解决:

生词:萧瑟戈壁沧海桑田

2、概括本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找出关键词:

二:师总结:

本文开头先说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危机,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作者用历史的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警醒世人做好生态保护,以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你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并说出想读的理由或朗读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类似罗布泊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野生植被的破坏、鸟类等物种的减少以及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进行调查思考,写成一篇感情真挚的报告文学。

精彩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找出“萧瑟”这个词所在的语句,并把它读出来。

生2:但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师:根据句意,可以判断出“萧瑟”是什么意思?

生3:应该和“荒凉”意思差不多。

生:我觉得应该是荒寂、凄凉的意思。

师:使用的词很准确。就是指景色凄凉。那么戈壁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4:应该是沙漠的一种地貌特征吧。

师:好个“地貌特征”很有概括力。

生5:很荒凉的没有植物、没有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这样解释,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很

少的沙漠地区。哪位同学读一读“沧海桑田”所在的句子。

生6: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根据句意“沧海桑田”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7:以前是湖泊现在却是一片荒漠,“沧海桑田”用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巨大的变化。

师:说的太好了!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一般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它在本文中正是变化很大的意思。

精彩片段二:

师:请你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并说出想读的理由或朗读时的感受。

生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这个句子让我感觉非常沉重,人们的盲目造成了仙湖消逝,人们的盲目造成了家园的毁灭,人们的盲目最终会为自己掘好坟墓。“‘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这个比喻句用的很好,既写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谴责了人的急功近利的愚蠢。排比句也增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说得真好,你有一颗多么敏感的心灵啊,表达也是那么准确流畅,让老师忍不住想为你鼓掌。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生命力很强的胡杨林临死时的痛苦,也写出了目睹这一切的作者心灵的痛苦,更激发了阅读者心中的痛苦!

师:你的感觉那么敏锐,你的表达又是那么充满激情,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深深的感染。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

生5:“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这句话好就好在“瞬间”这个词,它写出了罗布泊消逝之快,也说明了罗布泊生命的脆弱,因为它到底是一个沙漠湖泊,人们应该保护它,但人们却让它30年间就消失了,表达了强烈的谴责之情。

师:说的真好!读出“瞬间”里包含的谴责的思想感情,让老师深深的佩服你!掌声鼓励!

生6:“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突然”也是写出了人们造成的破坏有多么快,饱含作者的痛惜之情。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有一处我不敢苟同。

生7:我觉得“突然”不是指时间之快,而是从空间上来说的,写塔里木河下游干涸而使胡杨林这个绿色长城在此中断。

生8:“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句话直抒内心的沉重和痛苦。

生10:“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这句话运用数字的对比产生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十分精彩,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理解得很不错,当然作者出色的文笔也帮助了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总结一下,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后请同学起来发言。

生1:强烈的对比,罗布泊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比让每个阅读者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

生2:还有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也增强了文章的这一效果。

生3:作者的每句话都饱含着深沉的感情,有的地方还直接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4:我觉得数字的运用也很有震撼力,因为它比较真实准确。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也很全面,刚才这个同学谈到数字的真实,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也是真实的?

生5:引用的资料是真实的。

师:所反映的罗布泊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报道事件却又不乏抒情性文学性的体裁就是报告文学。

(屏显4: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篇二:罗布泊消逝仙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突破重 点: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诣的写作方法。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难 点: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突破

课文全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

【三】教具准备:自制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配有九寨风光图片),听到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想必大家早已神游于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人间仙境--九寨沟。其实,除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外,今天教师也准备带领大家去另一个人间天堂。

二、对比中震憾1、说美景猜测风光无限是何方。 我这儿有几张他的倩照,请先欣赏,看后告诉大家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景象?(播放CAI课件:昔日罗布泊图片)

总结:刚才大家看到的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更是人间仙湖。(板书:仙湖)2、诉惨状联想。 我这儿还有几张更为美妙的独特的图片,也让你们开开眼。看后问: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景象?(播放CAI课件:今日罗布泊图片) 总结: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鸟敢于穿越,它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恐怖的地方。(板书:沙漠)3、解包袱这是同一地方--罗布泊,书中寻找天堂与地狱的景象,富有感情的朗读。(讲析对比,列数学和生动的说明) 刚才我们看到的两组图片,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

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那就是神秘的罗布泊。(板书:罗布泊) 请同学们翻开12课,分别从文中找出罗布泊青春亮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学生自由勾画并朗读) 齐读文段(投影显示文段)过渡:美景不在,惨状不堪目睹,文中准确的数字同样震撼人心,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今昔变化的数据,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篇三:罗布泊消逝仙湖

前置性作业

一、搜集罗布泊的相关资料。

二、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三、熟读课文,谈谈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

五、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现在最想说的或者最想做的是什么,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手抄报、设计标语、编歌词、作诗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撼人心灵的语言。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

看完这两组图片,大家相信是出自同一个地方吗?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罗岗的《罗布泊消逝仙湖》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二、资料展播,小组汇报。

1、学生汇报收集的生字词。

2、学生汇报资料。

三、熟读课文,谈谈感受。

1、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

有哪些引申出来的问题呢?

2、学生回答:(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2)罗布泊现在变成什么样子?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

(4)还有和罗布泊一样的例子吗?

3、师:同学们的质疑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这些疑惑,走近罗布泊,探寻罗布泊,去了解罗布泊沧海桑田变化的轨迹。

请大家快速读文,完成刚才大家自己提出的问题。

4、学生回答初读感受,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师:有人说,好文章能直抵人的灵魂。

老师初读本文时,就被文中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深深震撼。我既感叹于罗布泊沧海桑田的变化,又惊讶于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彩。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罗布泊,触摸罗布泊,去感受它脉搏的跳动。请大家互相推荐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句子,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篇四:罗布泊消逝仙湖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单元的内容,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作者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品味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

3、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读题入课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进入课堂,请同学们读课文的题目:罗布泊消逝仙湖。抓住“泊”“消逝”“仙湖”三个关键词入手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感知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1、检测预习。(出示文章的重点字词,疏通字音、词意)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戈壁滩

2、默读课文,并寻找下面几个问题的关键词:

(1)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关键词“沙漠”、“神秘”)

(2)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关键词“仙湖”、“绿洲”)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关键词“四盲“、”改道”)

(4)同样的悲剧还有吗? (关键词“青海湖”、“月牙泉”)

3、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发出怎样的呼吁?

悲痛、惋惜。发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呼吁。

(三)品读赏析

品味语言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主环节,不光要在教学时间上予以充分保证,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具体操作上。我从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两方面设计此环节:1.教师指导(1)提出问题:找出给你触动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并试作赏析。(2)提示:你可以从词语、标点、句式、段式、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选用的角度去考虑。(3)举例:如果把“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改成“罗布泊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比较两者,就会发现,“,”在文中作短暂的停顿,“,”和“!”加强了语气,这两个标点,有力地强调了罗布泊原先是也理应是有水的仙湖强烈感情。它在文中独立成段,语气更为强烈。(4)播放有关罗布泊的影音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2.学生学习(1)默读,作批注。(2)在教师组织下合作交流。(3)交流过程中边朗读边体会。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给你触动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并试作赏析。

1、体味真实性

(1)《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作引用)

(2)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列数字)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集中体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

(2)拟人: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3)排比: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四)探究延伸

为了突破难点,我请同学们重点阅读课文第11-13段,再次品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以其中的数据为突破口,从而引出“盲目”一词,并深入分析它的深层含义。那么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引出青海湖与月牙泉,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了巩固成果,设计了一道题目:胡杨的诉说。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达到将学生的思想转化成文字的目的。

篇五:罗布泊消逝仙湖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3、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

大班体育课教案《小小飞行员》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到太空去》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让环境永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