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生活百科

立秋到,夏天未远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洁净的大树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以下我爱学习网生活百科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立秋到,夏天未远,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我爱学习网查看。

立秋,秋未来

立秋不意味着进入秋天,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尤其是今天的三伏天中的中伏:7月27日至年8月15日,末伏在8月16日至年8月25日,因而离真正的酷热散去还远着呢!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阴暑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尤其是午间闷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解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所变化。

不少人此时容易出现感冒、头痛、发热、关节酸痛发热、头痛、无汗、怕冷、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其实是中暑了!中暑在中医上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阳暑”是在夏日的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则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

立秋仍有夏的高温,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开张。在睡眠、午休和纳凉时贪凉过度,都可能导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引发阴暑”。加之昼夜温差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

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 更应注意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阴暑为暑月受寒所致,其发病较慢,且不似阳暑症状明朗,故易被误诊。

一旦发生阴暑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进食淡茶、稀饭、菜汤、豆浆、果汁等;吃凉性水果,梨、西瓜等;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进补,防燥不腻

立秋以后慢慢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很多人认为秋天开始应该进补,贴秋膘了。的确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体体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在秋季适当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能透支,提高体质,迎接冬天的来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初秋时节甚至未进入秋天,此时进补需循序渐进,以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食物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品。否则极易使原本伤津的胃肠道负担过重,诱发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食用。

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要抓紧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通达全身,寒气最容易排出体外,所以趁着炎热时节治疗冬病,效果事半功倍。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支、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药、内服中药、艾灸、热水泡脚、食疗等。

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立秋养生,从来不可忽视。


相关推荐:

7岁男孩一口气吃荔枝 突发这种症状

炭烧咖啡怎么冲好喝

冬季健身运动要注意什么

哪些水果肠胃炎不能吃?

扎克伯格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