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生活百科

古代饮茶文化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傻傻的天空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饮用茶叶的地方。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古代茶文化的变迁的文章,仅供参考。

古代茶文化的变迁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源远流长。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饮用茶叶的地方。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茶叶是作为蔬菜来食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南方饮茶成风

汉代,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茶叶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 茶》也颇为独特。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封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清新制茶工艺的发明,茶道的发展与超越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相关推荐:

夏季吃西瓜要注意什么

怎样清洁键盘

如何选购绿茶

工科和理科的区别

在家里养了绿萝,就经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