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条件
在英国,很学校名额有限,机不可失。所以说英国留学申请要趁早!下面我爱学习网来说说2019英国本科留学申请规划表,一起来参考一下。
英国各个大学对国际留学生的名额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名额一旦满了,就不会再录取学生,即使学生本身的条件已经达到学校要求。尤其是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的强势专业,名额很快就会满。如果赶不上,就只能等到下一年的9月。所以越早着手准备,申请到名校的机会就会越大。
此外,申请国外院校,关键是看自身的院校背景、专业和均分。提前一年瞄准理想院校,如果学生的院校背景不差,可以考虑刷刷均分,如果院校背景不给力,也可以预留出一些时间来读预科提升背景。
除去少部分无雅思申请的学生,大部分都需要在申请之前准备语言的学习。一般雅思成绩的有效期是两年,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一般在申请前一年进入紧张准备期即可,英语底子不是特别好的同学,请不要冒着读语言班的风险而不备考雅思。
回顾2018年的英国申请,各大高校纷纷不按套路出牌,迷之套路发offer,录取要求说提就提,没有一丝防备。其实各大院校也是没办法,申请人一年比一年多,优秀的人也太多了,专业名额有限,机智的都会择优录取,标准自然提高,一般越早准备,优势越多。
要知道实习经验在申请大部分专业时都会有很多的加分,时间最好安排在申请前一年的暑假,一个月过少,英国校方也知道一个月的实习肯定只是打打杂,涉及不到什么专业的东西。过长的实习证明也显假,一般2-3月为佳,多参加实习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
材料准备:要参考第三方时间,避免在假期准备。如果申硕士,一般学生大四开学的时候是第一批申请高峰,各种需要老师签字的材料(比如推荐信),在假期是基本搞不定的。找不到导师、找不到辅导员、学校行政楼空无一人,啥事都办不成。(有些院校每年6月就会开放申请,各种材料都齐全的往届生可提交申请。)
2018年1月-9月:参加标准化考试,如雅思(课程)(IELTS)、GRE(课程)、GMAT等。
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重新报考刷分,标准化考试的时间可以持续到10月(少数商科专业要更早),最晚要在11月中上旬的时候完成考试,如果在第一波deadline之前还没有拿得出手的分数,即使你提交了网申,也可能在一开始就因为语言成绩被无情的刷掉了。
这段时间很多权威的大学排名都出来了,会有很多参考。网申的材料要在10月准备好。包括:大学成绩单、在读证明(已毕业学生需要毕业证和学位证中英文证明)、银行存款证明、信用卡(VISA/ Master)、TOEFL和GRE/GMAT成绩单的扫描印件、护照首页扫描件、作品集(艺术类申请)。
2018年10月-2019年4月:网申关键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申请学校的Deadline!
GRE/GMAT:境外的成绩单增送大概需要15天左右,GMAT考试免费寄送的5所学校会在考后的20天内收到成绩。
IELTS:最好在3月中下旬前,提供最终雅思成绩。最晚在6月之前,提供最终雅思成绩。若你不能及时提供合格的雅思成绩,便无法换取无条件offer,进而无法及时出CAS,签证就得拖延。
2019年1月-3月:查询网申状态,随时注意自己的邮箱,可能会需要补材料。
2019年3月-5月:确认offer,换CAS,考虑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月。
之后会需要缴纳入学押金,学校会发放I-20。
2019年5月-8月:出国前准备。
签证材料,预约签证,租房,预定机票,准备行李用品,预约接机。
签证要注意的就是存款,现在新规定,签证必须在存款存满28天以后才能预约签证,所以存款时间最好自己算好,别忘记算换钱的时间。住宿开始申请的时间和语言时间差不多,越早定越好,不然后面订不到宿舍或者到时候就排队了。宿舍一般想挑挑拣拣的话,最好5月之前订,到6月基本很多好的宿舍都订没了。
2019年8月-9月:安心入学啦!
二、赴英留学注意事项
1.全面了解英国。同学们将远离家人,独自在英学习、生活,事先应了解当地各种实用信息。建议登录中国领事服务网(/)、中国驻英国使馆网站(http://www.chinese-embassy.org.uk/chn/)和中国公民旅居英国指南网站(/),了解详情。
2. 妥善保管证件财物。护照和生物信息居留许可(BRP)是同学们的重要证件,要妥善保管,并预留复印件以备不时之需。如不慎遗失证件或被盗、被抢,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并及时到使领馆补办护照。
3. 确保签证有效。签证失效会被英方要求强制离境,影响今后再次赴英。一定要记住签证有效期,提前向英内政部申请延期。如在结束学业或转校后需临时离英,应事先向学校确认校方已向内政部更新所持签证信息,以免返英时入境受阻。
4. 积极融入“当地”。各种社团和活动是大家融入“主流”的渠道,可多参加。老师和学校国际部是解决在校问题的关键,要保持联系。
5.保持良好心态。国外求学可能会遇到学业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希望同学们积极面对,多与家人或身边的同学、朋友沟通交流,必要时向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专业心理医生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