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留学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曾经的大侠

中国的迅猛发展,吸引了诸多国家的目光,印度更是其中之一,那么印度如何中国?在印度人眼中中国又是怎样的呢?印度人对于中国的饮食又有怎样的评价呢?跟着我爱学习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印度如何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到2%。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这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旅游景点不多,而是旅游设施跟不上。仅北京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星级客房,就相当于印度全国的总和。新德里的五星级宾馆住一晚通常高达400美元,而在北京的类似客房只需100美元。

帕拉维·艾亚尔认为,印度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很差”,连自来水、电和小学基础教育都无法做到基本的保障;而在她看来,中国的不足是对社会的多元化管理经验还不足,这可能为中国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帕拉维·艾亚尔指出,中国印度的“标杆”不同:当中国一直以美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印度人,也写下他们不同的观感。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雅认为:印度能说英语的人口,只有不到5%,大约是5500万人。然而中国能说英语的人,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英语基础帮助了印度的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产业崛起,如果印度失去这个优势,那当前的热潮很大程度上在未来40到50年内就会幻灭。

也有人以为:到2020年,中国印度合在一起的GDP将占全球GDP的10.5%。两个国家人口占全球40%,自然资源消耗占全球50%,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把印度中国做一些比较后不难发现,中国确实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尤其是GDP增长,基础设备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服务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一个服务中枢。如果从地方性的机构体制建设来讲,在财政体系上,印度做得非常好,印度非常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两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许多行业进行了重组,比如说钢铁、石油领域,虽然它们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够透明,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拖累。相比而言,印度达到世界级的公司仍然不多,外资进入的速度也比中国慢,另外其官僚体系和官僚体制也依然改进缓慢。而印度股市红火毋庸置疑,看看印度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印度国家改革之后不断上升的GDP,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认识到了印度的潜力。

但是有人这样例举统计数字: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却优于中国: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公费医疗”也称免费医疗,指国家对公民提供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全包。美国、日本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对于退休老人、穷人,则是免费医疗。在俄罗斯,只要是在俄罗斯国土上的人,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概免费医疗。许多人认为,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能够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是不容易的。

印度如何中国

印中两国的边界长达2185公里,两国长久以来一直有边界冲突。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的雅鲁藏布江)水资源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印中也还存在分歧。1962年的中印战争更是两国冲突的集中表现。不过,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愈加密切的贸易往来,印中关系也呈回暖趋势。

中餐早已是印度菜肴的组成部分

如果问及对中国中国人的印象,印度人马上有一连串的形容词:共产主义,勤奋,信息不公开,争取获得更多国际势力,好战,显阔,是巴基斯坦的友邦…可要问到中国菜,印度人会流露出喜爱的神情。中餐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是异国风味,而是早就成了印度人每日饮食的一部分。塞加尔(UshaSehgal)是家庭主妇。她说,没有一顿印度菜里缺少中餐的成分。市场咨询师杜贝(HimanshuDubey)也很喜欢中餐,他还认为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将"东方龙"与"南亚象"连在了一起:"印度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都有就业和环保等相似问题。我们的社会问题也相近。两国在商贸上往来密切。"

中国:伙伴加对手

尽管印度政府向欧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进口中国产品的收紧政策,比如增收关税等,但印度市场还是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展品。特里帕蒂(ShefaliTripathi)印度服装业的行业咨询师,他一方面抱怨中国产品"入侵"了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也指出印度政府与北京相比的不足之处:"中国产品的涌入是对印度工业一大威胁。中国人是完美主义者,而印度人却不追求完美,特别是印度工业界组织极其混乱。中国政府为本国工业提供很多支持,而印度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你要是申请做什么事,会得到1000个拒绝理由。而中国不是,中国人会想怎么能解决问题,向前发展。"

很多印度人都持与特里帕蒂类似的观点,有些畏惧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对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多少持怀疑态度。1962年中印战争,以及中国印度宿敌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都是印度人关注讨论的话题。位于新德里的印中贸易中心主席米什拉(V.K.Mishra)认为,印度在不忘记同中国历史上一些摩擦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印度是个庞大的市场,中国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高达270亿美元。当然,有的印度人会想到印中历史上的问题,战争,还有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等,不过只要印中双边贸易是对印度经济有益的,我们就该继续合作,如果哪一天印中贸易对印度不利了,那中国也将失去印度这一市场。"

而目前印中两国的贸易从数字上看是有利于印度的,2010年一开始,印度中国的出口增加了75%,特别是在纺织、石材和贵金属方面,大大缩小了印中贸易逆差。

经济发展能保障自由选择权么?

印度中国都被认作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而印度国内以及国际上一些讨论中不乏有"为什么印度的经济没有像中国那样奇迹般发展"的问题,而答案之一往往是:中国人很拼命,印度人讲究民主。市场专家韦尔基斯(NitishVergese)权衡了相关讨论中的正反观点后表示:"在印度政界和民众中有一种反中国的态度。一方面印度想达到经济增长10到12个百分点的目标,而这正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印度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说因为印度是民主国家。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和他们明确的目标,政府调控经济,中国经济会稳步发展的。但是经济发展也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个人有权自己选择,而不是一切都由国家控制。"

印度如何中国

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政治课本

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

这只是更为“刻板”

地再现了印度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在印度各类教科书里出现的机率很小,跟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历史课本:避不开的中国

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对一个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无启发。

“我们的课本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讲述印度古代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很多印度古代的历史记录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记录,比如玄奘的游记,”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萨罗吉说,“因此,我想每个学生应该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印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则出人意料的仔细。11年级(相当于中国学校的高二)的历史课教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似地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国。

但特别的是,该教科书辟了一个专题“现代化之路”,介绍亚洲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的部分大约有10到11页,介绍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这部分课文开头写道:“中国的现代历史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结束外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平等和发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来介绍,而是分别介绍了中国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兴衰,即清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课本里也收录了照片、地图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内容。课本还开了一个小专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印度人介绍的方式却有新奇之处。比如,课本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书里说:“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建立独立的现代国家时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发扬了传统使之适应新的时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也导致了激进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而中国选择的是放弃传统,破旧立新。”

此外,课本里收入了一些同时代人对中国的记录资料,其中一个小专题叫“被歧视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引用了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美国黑人爵士乐手巴克克莱顿的日记,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人的处境,以及对外国殖民者的仇恨和反抗。

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访问我爱学习网www.52xx.cn

相关推荐:

留学申请条件

留学中介

大学排名

新西兰留学的3种住宿方式

韩国是一个风景优美而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