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需要当心的那些事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日本留学或许并不陌生。除了随处可见的中介广告,也源于长期以来赴日留学具备的较好信誉保障和教育质量口碑。这次,留学生集中的日语学校沦为众矢之的,令人大跌眼镜。虽然日本舆论敢于“自曝家丑”,但是也出现了“留学生本来就素质差”等论调。而细究之下,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从管理机制上看,日本的日语学校是政府长年忽视的“死角”。日语学校性质特殊,游走于各种教育机构之间。多年来,作为日本外围团体的“日本语教育振兴协会”一直负责定期审查所有日语学校的教师数量和授课内容等。即便如此,因缺乏法律和机制的充分支持,这种审查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几何不得而知。而2010年,日本民主党政权提出了“事业分类”政策,将日语学校推向市场,完全等同于盈利机构,唯一的“紧箍咒”也被松开。
从运营目的上看,教育外表之下实则“利”字当头。绝大多数日语学校特别是新生学校,头顶培训、教育等光环,却难掩敛财之实。一般日语学校年均学费动辄几万元人民币,而不少黑心学校仅靠一本用了几十年的简单教科书教学,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并在东南亚等国家滋生出各类非法中介商,利益链环环相扣,给不良行为提供温床。这些日语学校已经变成纯市场运营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覆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
从历史发展上看,日本的日语学校出现了“量产”怪象。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日本的日语学校有380所。2008年,日本政府出台“30万名留学生计划”后,随着需求增长与利益驱动,日本的日语学校遍地开花,增至695所,增幅近一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办学热潮的翻版,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不良学校的出现率。
从社会需求上看,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的“外援”政策弊病凸显。严重的高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现实矛盾,逼迫日本政府着眼提升开放水准,各产业加快借助外力和“外人”,教育产业亦不例外。为吸引学生、扩招生源,不少日语学校以取消面试等为代价,并向中介承诺“分红”。为争夺留学生,有些学校甚至提供放贷业务,为留学生顺利入学提供高利贷,顺便赚取利息;有些学校无视日本法律对留学生打工时间上限的相关规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开绿灯”,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不良日语学校伤害了海外学子赴日的美好梦想,纵然赚得盆满钵满,也绝不是日本教育产业的福音。日本政府若不能从源头上搞好净化,既误了他国青年又砸了自己牌子,最终将得不偿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