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资讯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我爱学习网!
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 ,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旧称三月节 , 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 因为 2006年阴历有个闰七月 , 接下来 2007年 、2008年连续两年清明都出现在阴历的二月 , 阳历的时间只差一天 。 2009年的清明又是在阴历的三月初九 (阳历的 4月 4日 )。 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 , 这便是古书上所谓 “斗建 ” 。 《淮南子 ·天文 》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 北斗星指子则为 “冬至 ”, 冬至后 105天 , 北斗星指乙 , “则清明风至 ”。 古人以为 , 万物到了这个时期 , 都 “洁齐清明 ”(《孝经纬 》),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 。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 , 四川农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时令谚语和农事谚语 。 如 :“清明要明 , 谷雨要淋 。”“清明前后一场雨 , 胜似秀才中了举 。” “清明 、谷雨紧相连 , 浸种 、耕田莫迟延 。” “清明播谷 , 小满栽秧 。”“清明前 , 好种棉 , 清明后 , 好种豆 。”“清明种棉多结桃 。” “清明种棉花 , 秋后大把抓 。” “清明种瓜 , 车装船拉 。”“清明种菜 , 有吃有卖 。”“雨水清明紧相连 , 植树季节在眼前 ”等等 。 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上巳和寒食是分不开的 。
(一 )古代的上巳节
上巳 , 指三月上旬巳日 。古人用干支纪日 。 所谓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 。 然而十个地支的排列随甲子变动 , 有的月份只有上巳和下巳 。 如果出现此种情况 , 上巳节就可能拖得很晚 。因此 , 魏晋以后 , 普遍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 。
根据相关史料可见 , 从周至汉 , 人们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边举行 “招魂续魄 , 祓除不祥 ”的祭祀活动 。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 这是一种 “死亡复活 ”仪式 。 秋去冬来 , 万木萧瑟 , 动物冬眠 , 大地沉寂 , 一切好像死去一样 。 然而 , 冬去春来 , 大地苏醒 , 杨柳吐青 , 虫蚁惊蛰 , 百鸟啼鸣 , 万象更新 , 春天战胜严寒 , 自然界又复活了 。 此时 , 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走向原野 , 走到水边 , 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 , 采香草薰除秽气 , 为大地招魂 , 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回到人间 。 上巳节 , 原本的文化涵义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 。
但是到汉魏时代 , 上巳 “招魂 ”“祓除 ”的祭祀活动增加了许多 “娱人 ”的成份 。 人们这天来到水边 , 不光是为了举行祓除仪式 , 特别是王公贵族 , 似更注重游乐 。少男少女 , 手执柳枝 , 嬉游河曲 , 清水濯足 。 文人雅士 , 曲水流觞 , 饮酒赋诗 。人们将椒酒洒在柔绿的草地上 , 倒进河流中 , 希冀消除百病 , 祈求吉祥 。漂浮着素卵 (枣子 )的清波上 , 还有人在划龙舟 。
有学者援引中国上古 “简狄吞卵生契 ”的神话故事 , 据 “浮素卵以蔽水 ”句 , 断言上巳节为妇女 “求子 ”的节日 。 我以为 , 这样考证究嫌迂曲 。 民间生育习俗 , “洗三 ”时婴儿澡盆中要放枣 、花生之类吉祥果 , 取其 “早生贵子 ”和 “岔花生子 ”之意 。 上巳节古人将枣子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大澡盆中 , 应该是欢庆大地和人类在春天里获得复活再生 !
唐代 , 三月三日是一个重要节日 , 唐德宗把它和重阳 (九月九日 )、中和 (二月一日 )并称 “三令节 ” , 足见对此节的重视 。每逢三月三 , 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 作曲水流觞之会 , 并且还要拿钱物赏赐文武百僚 。 民间的三月三 , 更是多姿多彩 。京城长安 , 一大早 , 满城男女便争相来到渭水边 , 祓禊饮宴 。 《全唐诗 》中歌咏上巳节 (三月三 )的诗歌甚多 。试举几首 :
刘驾 《上巳日 》
上巳曲江滨 , 喧于市朝路 。 相寻不见者 , 此地皆相遇 。 日光去此远 , 翠幕张如雾 。 何事欢娱中 , 易觉春城暮 。物情重此节 , 不是爱芳树 。明日花更多 , 何人肯回顾 。
崔灏 《上巳 》
巳日帝城春 , 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 , 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 , 浮桥拥看人 。 犹言日尚早 , 更向九龙津 。
殷尧藩 《上巳 (一作三日 )赠都上人 》
三月初三日 , 千家与万家 。蝶飞秦地草 , 莺入汉宫花 。鞍马皆争丽 , 笙歌尽斗奢 。 吾师无所愿 , 惟愿老烟霞 。 曲水公卿宴 , 香尘尽满街 。无心修禊事 , 独步到禅斋 。细草萦愁目 , 繁花逆旅怀 。绮罗人走马 , 遗落凤皇钗 。
总的说来 , 唐代上巳节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有如下一些项目 :(1)水边祓除 。(2)秉兰祓除 。(3)曲水流觞 。(4)郊游踏青 。(5)斗百草游戏 。(6)戴柳 。(7) 泛舟 。
秉兰祓除:兰的作用与香草熏身、草药沐浴相同,也是祓除不祥,搞卫生,大扫除 。
郊游踏青 :唐末五代李淖 《秦中岁时记 》 :“上巳 , 赐宴曲江 , 都人于江头禊饮 , 践踏青草 , 曰踏青 。” (按 :有意践踏青草 , 也是一种祓除 。)孙思邈《千金月令 》记载 , 三月三日 , 要向尊长上踏青鞋履 。
斗百草游戏 :唐代三月三和五月五都流行斗草之戏 。斗百草游戏的玩法 , 《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中有描写 。
戴柳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 》前集卷之一 《忠志 》:(唐中宗 )“三月三日 , 赐侍臣细柳圈 , 言戴之免虿毒 。”《新唐书 ·李适传 》也说细柳圈避疠 。
至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 , 宋代便渐渐衰歇了 。 [南宋 ]范成大诗 :“三月天气新 , 禊饮传自古 。 今人不好事 , 嘉节弃如土 。”
上巳节的文化意义到底主要是什么 ? 孙作云先生认为 , 三月三是 “中国的泼水节 ”, 用香草熏和水沐浴 , 其目的为古代祈子之节 , 其意与生殖 、恋爱之事有关 。我认为 , 与其说是 “中国的泼水节 ”, 不如说是 “中国的复活节 ”。 冬去春来 , 万物复苏 , 欣欣向荣 , 人也像死去复活一样 , 得到了再生 。用清洁的春水洗去宿垢和邪秽 , 用兰草招回魂魄 , 人和自然都得到了新生 !
(二 )古代的寒食
“上巳接寒食 ”, 寒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 。《荆楚岁时记 》说 , 冬至后一百五日 , 要刮大风 , 下暴雨 , 俗称寒食 。因此 , 寒食又称百五日 , 三天之内 , 民间禁止生火 , 只吃冷食 。
1. 寒食节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
《论语 》 《管子 》《周礼 》等先秦典籍都记载古代流行改火的习俗 。我赞同汪宁生先生对改火之俗的人类学解释 :“早在旧石器时代 , 人们即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 , 然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动辄就生新火 , 而是采取保存火种使其昼夜不灭方法 , 来保证人们取暖 、炊爨 、照明等日常需要 。 至今我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仍是如此 , 需要时从火塘中取火种吹燃 , 即有火柴亦不轻易使用 。”“在远古人类心目中 , 万物有灵 , 火自不能例外 。火焰的不断跳动 , 小火迅速变成大火 , 再加上火种的长年不灭 , 使火更象一种有生命之物 。 故世界上拜火的习俗普遍流行 , 凡是人类遭受与火有关的灾难 , 都认为是火的精灵作祟 。 而由于火种长年不灭 , 又使人们认为作祟者多是这些旧火 。 近代民间还有物件用久自能成精的迷信 。人们为了免除旧火的危害 , 除了平常对火要小心地供奉献祭及恪守一系列禁忌外 , 还要举行禳解仪式 , 定期改火即其中一种 。”古代改火为 “以救时疾 ”、“去兹毒 ”, 既为了预防生病 , 也是一种 “预防性巫术 ”。
秦代以后 , 改火事并未绝迹 。东汉时 , 改火定在冬至举行 。 迄于北朝 ,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 改火之礼一度停止 。
唐宋时期 , 改火之礼确又恢复 。 宋代以后即无闻 , 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到近世 , 时间为清明节前二日 。
2. 汉代以后 , 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联系在一起 , 这不过是后人附会
先秦时代 , 介子推的故事意在说明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 、有功不赏 , 后又知错悔过 。 这个故事和寒食禁火联系起来 , 有一个演变过程 。 介子推故事原型见于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 636年 ):晋文公 (重耳 )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 , 介子推没有提及禄位 , 晋文公也没有给他 。 介子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个 , 只有国君在世了 。 惠公 、怀公没有亲近的人 , 国内国外都丢弃他 。 上天不绝晋国 , 必定会有君主 。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 , 不是国君又是谁 ? 这实在是上天立他为君 , 而他们几位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 , 这不是欺骗吗 ? 偷别人的财物 , 尚且叫做盗 , 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力量呢 ? 下面的人把罪过当成合理 , 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 , 上下相互欺矇 , 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 。”他母亲说 :“何不也去求赏 , 因为这样而死 , 又能怨谁 ?”介子推回答说 :“明知错误而去仿效 , 错误就更大了 。 而且我口出怨言 , 不能吃他的俸禄 。”他母亲说 :“也让他知道一下 , 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说 :“言语 , 是身体的文饰 , 身体将要隐藏 , 哪里用得着文饰 ? 这是去求显露了 。”他母亲说 :“你能够这样吗 ? 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 。”于是就隐居而死 。 晋文公到处找寻他没有找到 , 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 。 (“遂隐而死 。 晋侯求之不获 。 以绵上为之田 。”)
《吕氏春秋 · 介立 》、 《史记 · 晋世家 》和 《说苑 · 复恩 》所载介子推的故事 , 其结局均为 “遂隐而死 ”。 《楚辞 · 九章 · 惜往日 》称 :“介子忠而立枯兮 , 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 , 报大德之优游 。” 《庄子 ·杂篇 · 盗跖 》始出现介子推 “抱木而燔死 ”的结局 。 但没有说明是怎么烧死的 ? 谁放的火 ? 西汉刘向著 《新序 ·节士 》所载介子推故事便有了这样的结局 :“文公待之不肯出 , 求之不得 , 以谓焚其山宜出 , 及焚其山 , 遂不出而焚死 。”东汉蔡邕《琴操 》更出现了五月五日禁火的禁忌 , 其文曰 :“介子绥 (《国语 》曰介子推 )割腓股以啖重耳 , 重耳复国 , 子绥独无所得 , 绥甚怨恨 , 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 , 终不肯出 。 文公令燔山求之 , 子绥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 (《太平御览 》卷 31) 起初 , 禁火只是山西的地方风俗 , 时间也不在三月上旬 , 魏晋以后始演变为全国风俗 , 时间也移到了上巳节以后 、清明节前两天 。 很明显 , 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也是一个 “层累地造成 ”的附会传说 。
寒食禁火 , 最初以一月为限 , 后东汉周举出任并州 (今山西太原市 )刺史 , 强制推行三日火禁 。
寒食习俗 , 除禁火外 , 还有吃餳糖大麦粥 (因是煮粳米和麦 , 捣杏仁做成 , 因又称杏粥 , 又叫醴酪 )、斗鸡 、镂鸡子 (雕画鸡卵 , 犹如后世染红蛋 )、斗鸡子 (可能是比赛雕画鸡卵之戏 )、打球 (即蹴鞠 )、荡秋千 、施钩之戏 (似即明清时的拔河之戏 )等民俗活动 。 这些习俗都是很古的 (参见 《荆楚岁时记 》、《玉烛宝典 》、《岁华纪丽 》“寒食 ”条 )。
3. 唐代的寒食节
唐代 , 寒食已发展成为全国性极为隆重的节日 (见王冷然 《寒食篇 》 )。 敦煌卷子伯 3608号载唐代开元年间的诗人王冷然 《寒食篇 》诗 , 首句便说 :“秋贵重阳冬贵腊 , 不如寒食在眼前 。”可见唐人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 。 从王冷然《寒食篇 》里 , 还可见唐代寒食节的习俗有 :(1)禁火 。(2)荡秋千 。(3)簸瓊 (掷骰子 )。(4)抛球 。(5)打马毬 。(6)斗鸡 。(7)春游 。此外 , 其它唐诗中反映的寒食习俗尚有 :(8)斗鸡子 (元稹 《寒食夜 》 :“红染桃花雪压梨 , 玲珑鸡子斗赢时 。”)。(9)放纸鸢 (风筝 )(罗隐 《寒食日早出城东 》:“不得高飞便 , 廻头望纸鸢 。”)。(10)蹋 (踏 )青 (白居易 《寒食卧病 》:“諠諠里巷蹋青归 , 笑闭柴门度寒食 。” )。(11)吃枣糰 (白居易《寒食日过枣糰店 》:“寒食枣糰店 , 春低杨柳枝 。”)。(12)墓祭等。其中墓祭是唐代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
唐诗中多有寒食墓祭的风俗描写 , 例如:
王建 《寒食行 》
寒食家家出古城 , 老人看屋少年行 。 丘垅年年无旧道 , 车徒三行入衰草 。 牧儿驱牛下冢头 , 畏有家人来洒扫 。 远人无坟水头祭 , 还引妇姑望乡拜 。 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垅上无新土 , 此中白骨应无主 。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
丘墟郭门外 , 寒食谁家哭 ? 风吹旷野纸钱飞 , 古墓累累春草绿 。 棠梨花映白杨树 , 尽是死生离别处 。 冥寞重泉哭不闻 , 萧萧暮雨人归去 。
从上引唐诗可看出两个问题 :(1)由于唐代墓祭选在寒食禁火期间 , 因而纸钱不能火化 , 只能像后世挂坟笺一样挂在坟头 , 所以才有 “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 ” 、“风吹旷野纸钱飞 , 古墓累累春草绿 ”的景象 ! (2)寒食节期间 , 浪迹天涯的游子不能回乡到自家坟茔墓祭 , 往往来到河滨水际 , 举家大小望乡拜祭 , 所谓 “远人无坟水头祭 , 还引妇姑望乡拜 。”
从寒食节主要活动看来是禁火换新火和墓祭两项 。 送走死火取来新火 , 万物 “洁齐清明 ”, 也有复活的意思 。 而墓祭是孔子提倡 “慎终追远 ”的一种仪式 。 孔子认为对父母孝 , 要做到 “生 , 事之以礼 。死 , 葬之以礼 。” (《论语 · 为政 》)父母在世时要以 “礼 ”来事奉他们 , 父母死后要以 “礼 ”来安葬他们 , 安葬以后还要按照 “礼 ”来祭祀他们 。 “慎终 ”,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 , 即装殓 、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 , 不要有后悔 。 “追远 ” , 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 。 说到这里 , 我不由得要对新出现的 “网上祭祀 ”发表点意见 , 孔子认为祭祀十分重要 。 祭祀要按照 “礼 ”的规定 。 祭祀的核心是要 “敬 ”, “祭思敬 ” (《论语 · 子张 》),要 “真诚 ” , 做到 “事死如事生 ” (《礼记 · 中庸 》),做到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论语 · 八佾 》), “洋洋乎在其上 , 如在其左右 ”(《中庸 》 ),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 , 不能让别人代替 , “吾不与 , 如不祭 ” (《论语 · 八佾 》)。 “网上祭祀 ”, 似乎少了真诚和敬意 。 古代 , 远离故乡的游子还晓得在水边遥祭 , 难道我们就不能离开电脑去正二八经地对父母的坟墓叩个头吗 ? “哀哀父母 , 生我劬劳 。” (《诗 · 小雅 · 蓼莪 (lue)》)郑笺 :“哀哀者 , 恨不得终养父母 , 报其生长己之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墓祭则有感恩的意思 。尽管寒食节的民俗事象很多 , 但主要是改火和墓祭两条 , 而后来被清明节继承下来 、流传至今的最重要一条却是墓祭 。因此 , 从整体上看 , 可以说寒食节是中国的 “感恩节 ”。
(三 )清明节的形成
“上巳接寒食 ”, “改火清明后 ” (郑辕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 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往往重叠 , 寒食和清明紧紧相连 , 寒食禁火三日 , 至清明才换新火 。 因此 , 上巳 、寒食 、清明三个节日的习俗 , 界限在唐代已不那么清楚 , 至宋代以后 , 便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 。 唐代人非常重视清明节 , 孟浩然 《清明即事 》诗便说 “帝里重清明 ”。
唐诗中题为 “清明 ”的诗歌很多 , 其民俗内容实和上巳 、寒食纠缠不清 , 可以说兼而有之 。例如 :
杜甫 《清明 》
著处繁华矜是日 , 长沙千人万人出 。 渡头翠柳艳明眉 , 争道朱蹄骄啮膝 。 此都好游湘西寺 , 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 , 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日晚 , 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 , 人世悲欢暂相遣 。 弟侄虽存不得书 , 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 , 况乃今朝更祓除 。(江按 :题为 《清明 》, 描写的民俗事象却是上巳日水边 “祓除 ”。)
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 (一作郎 )贬虔州 》
寂寞清明日 , 萧条司马家 。留餳和冷粥 , 出火煮香茶 。欲别能无酒 , 相留亦有花 。 南迁更何处 , 此地已天涯 。(江按 :题为 “清明 ”, 描写的景象却是寒食节 。)
韦庄 《长安清明 》
早是伤春暮雨天 , 可怜芳草更芊芊 。 内官初赐清明火 , 上相闲分白打钱 。 紫陌乱嘶红叱拨 , 绿杨高映画秋千 。 游人记得承平事 , 暗喜风光似昔年 。
韦庄诗描写长安清明风俗有 :清明日宫中赐近臣新火 、宫中盛行白打戏 (蹴踘 )及白打赐彩钱 、打马球 (红叱拨为汗血马 )、荡秋千 、踏青等项 , 这几种风俗也见于寒食节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寒食清明在晚唐已合二为一 。唐代的清明节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民俗事象 , 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 。 宋代以后 , 随着上巳节的消歇和寒食 “改火 ”习俗的消失 , 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节和寒食节 , 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 。
四川方志中的清明
四川现存 100多种清代和民国地方志 , 其中民俗志所记 “三月清明 ”习俗与北方和江南大同小异 , 反映出近代四川 “五方杂处 , 风俗各从其乡 ”的移民社会特征 。 以成都为代表的三月清明节的民俗事象有如下项目 :(1)上坟 、扫墓 、烧纸钱 。(2)城隍出巡 。(3)厉坛祭孤 。(4)戴柳 。谚云 :“清明不戴柳 , 死去变黄狗 。端阳不戴艾 , 死去变妖怪 。” (5)吃清明糕粑粑 (又名 “艾蒿馍馍 ”或 “棉花草餑餑 ”)。(6)食欢喜糰子 。(7)吃榆羹麦饭 。(8)郊游 、踏青 。(9)放纸鸢 (风筝 )。(10)戏秋千 。(11)采荠菜 , 避虫蚁 。 清代绵州(今绵阳地区 )还流行三月三日妇女戴地荠花的习俗 。谚云 :“三月三 , 荠 (地 )荠花儿赛牡丹 。”
这里有两个问题须说明 :
第一 , [ 清 ] 嘉庆 21年刻本 《华阳县志 》说 :“三月三日 , 临水修禊 , 间有行之者 。”即清嘉庆时 , 川西坝已很少有人行上巳祓除之俗 。 上巳节不过了 , 但是祓除的风俗以 “打清醮 ”的形式仍然存在 (周询《芙冗话旧录 》卷四 )。 除 “打清醮 ”驱鬼外 , 川西农村还有 “清明会 ”也是 “上巳节 ”遗迹 。
第二 , 关于清明扫墓上坟的时间 。 清代和民国刊 《华阳县志 》称 , 清明节 “前后数日 ”都是上坟时间 。事实上 , 四川民间习俗以为清明节前一周上坟最佳 , 一般都不在清明节当天或节后上坟 , 于今为然 。其原因何在 ? 清嘉庆二十年刻本 《三台县志 》有一种解释 :“三月 `清明日 ' , 祭祖先 , 扫墓。诗所云 :`纸灰飞作白蝴蝶 , 泪血染成红杜鹃 。' 是也 。多在寒食 (清明 )前十日 , 以所烧纸钱为祖先得用 , 节后则谓之 `铁钱 '。”此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 我认为是沿袭了唐代寒食墓祭而清明不上坟的古俗。这两个问题也说明四川地区保存了许多古代清明的习俗。
清明从节气变为节日是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日 ———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 。 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 。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 。 因此 , 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 “复活节 ”, 清明节是中国的 “感恩节 ”。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群体性的文化符号 ,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国务院明令从 2008年起 , 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 , 其意义在于让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丢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 有利于清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有利于启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同时 , 这也是对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了新的视野 。 让我们认真过好清明节 , 热情地讴歌春天 , 拥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为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不懈努力奋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