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飞快的早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同样的文本、视频,总能得到不同的读后感。下面,我爱学习网为大家带来“《寻找家园》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我爱学习网,欢迎大家的阅读。

寻找家园》读后感1

春节后,我在小区书店里偶然借了一本书《寻找家园》。我如获至宝利用业余时间一气呵成看完了。合上此书,我陷入一种思索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高尔泰一无所知,甚至认为他是一个“洋作家”。阅读之后我对高尔泰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与我的父亲是同龄人。他的人生经历太坎坷,太富有传奇色彩,布满了历史的沧桑。应该说这是我开年读到最好的散文!

一是高尔泰成长苦难。封面上是这样介绍的:“高尔泰,美学家、画家、作家。1935年生于江苏高淳。早年就读于江苏师院美术系。1957年因发表美学论文《论美》被打成右派对,送到夹沟劳改。1962年至1990年,分别在敦煌文物研究室从事绘画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理论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哲学系从事教学工作,四川师范大学任美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出国,在海外从事绘画、写作,并在多所大学访学。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看完该书后,我还知道他不仅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摧残,甚至在惨绝人寰的“夹边沟”劳改过,而且“改革开放”后仍然坎坷,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处流离,境遇似一直不顺,一直到1992年出国赴美。

二是高尔泰个性独特。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他的个性回执,独特。五十年代初,刚上师院时,他凭天生的体 质,平过百米短跑的全国记录。也许老天给了他这副好身子骨,就是为了让他熬到别人熬不到的那一天,为人间的苦难作证。另一个讲述了1983年高尔泰在兰州大学教书,赶上“反精神污染运动”,被定为全省批判的重点。有一天校党委书记通知他,省委书记要跟他谈话,并给他张条子,写明时间和地点。可到时竟不见踪影,急得党委书记团团转,四处寻找,直到第二天才找到他。

书记暴跳如雷,问他到底躲到哪儿去了?高尔泰平静地说,他没有躲,只是在画室画画。书记厉声问他,既然接到通知为什么不去?他答道:“我是接到了通知可我并没有答应要去”。在高尔泰一生数次逃离死亡之后,还有一年他带着女儿高林回到家乡时,活着的姐姐指着邻家堆满破烂杂物的阳台上一个晒太阳的老人,告诉他那就是在1958年,监管“阶级敌人”的民兵队长,直接虐杀高尔泰父亲的凶手。他望着那个老人,在阳光照射之下,老人一动不动,可能已经睡着了 ,高尔泰看不清楚帽檐底下阴影中的脸,只见胸前补丁累累的棉大衣上一摊亮晶晶的涎水,和垂在椅子扶手外的枯瘦如柴的手。就在那一刻,高尔泰却没有报“杀父之仇”的冲动,而是相逢一笑泯安仇。还有刚上师院时,班干部唐素琴主动示爱,以及毕业多年后不停写信要求:“别忘记了我”,而高尔泰好像并不“来电”。

三是高尔泰的经历坎坷。他经历了建国以来的几乎所有政治运动,并且每次都是受迫害者。他是江苏高淳人,1935年出生。1955年大学毕业后,因为“思想落后”,被发配到甘肃“支边”。苦闷之中,他写了一篇12000字的《论美》,不知天高地厚,投给北京的《新建设》杂志。正常情况下,负责意识形态的国家顶级刊物,不可能发表一个二十岁青年不成熟的、非正统的长篇论文。但是1957年,“反右运动”刚刚开始,迫切需要“引蛇出洞”。于是,这篇论文被隆重推出,并且加上“编者按”,表示杂志社不同意此文观点,但是遵照“百花齐放”的原则予以发表,预告下期将刊出批评文章。此后,全国主要的哲学系和美学家,纷纷进行批判,高尔泰就这样出了名。

他成为甘肃省第一批“右派分子”,送往“死亡农场”夹边沟劳动改造。幸运的是,1959年甘肃省举办建国十周年美术展,他被调到兰州作画,这才逃过饿死的命运。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又成了“反动分子”,在“五七干校”进行劳动。用高尔泰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论美》这篇文章,他倒了二十年霉。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外国思想传入国内。人们惊讶地发现,国外思潮与《论美》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于是,高尔泰时来运转,先是进入兰州大学哲学系,成为学者和教授,后来又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为博士生导师,被视为中国当代主要美学家。

1987年,风云突变,高尔泰转眼又变成“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1989年9月,他在南京大学校园内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捕。1992年出狱后前往美国。高尔泰的人生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三是高尔泰才华横溢。高尔泰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写儿时,写景物,写劳改,写文革,怀人忆事,间或反思,沉痛而且沉重,才华横溢,文笔超逸,非我辈所能。他说:“我们这些能拿起笔来写作的人,确实是幸运的。在他们中止的地方前进,是我们对生命之神的最好答谢。”读者不仅可以从亲历者的角度,读到许多历史细节,比如关于五十年代的夹边沟农场、六十年代的莫高窟、七十年代的文革、八十年代的知识界等等;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得失荣辱皆如儿戏的历史沧桑感。他的文字灵动飞扬,很美,很有感染力。他的文笔老辣,文风朴实,感情细腻,情景交融,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

当年在劳改营里,他在一张张比火柴盒稍大些的发黄的纸片写了一万多字。为安全起见他把钢笔尖磨得比针还细,趁没人时写在纸片上,再把这些纸片藏在棉袄的夹层里,一件棉袄竟有十几层大小口袋装满这些危险的秘密。文化革命抄走了他所有的手稿,唯独这些记述了他更隐秘的思想的小纸片,被抄家者当废纸踩来踩去,没人注意,得以留存。为他写《寻找家园》提供祥实的资料。劳改中,他曾在小纸片上用芝麻大的字写道:“苦难在我的心灵中践踏出一片荒凉的地域,我心灵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枯萎了,死了,再也唤不起我的一点激情。由于没有这些东西,我早已感到自己不再有灵魂和生命,不再是一个活人。但是曾几何时,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竟奇迹般地长出了一些小小的新苗……”。

此外,高尔泰的个人情感生活丰富,一生得到了多个女人的真爱。《我的岳母》写得非常感人,共写人三位纯朴善良的岳母。还有就是他的女儿高林,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生,可惜得到了精神分裂症,在他出国后,不幸去世。《没有地址的信》一文也表露了父女情深、催人泪下。

现在好了,一切都好了。高尔泰和家人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过着远离喧嚣繁华、安静的生活,晚年依然热爱着写字、画画。一幅在海边的夕阳下,高尔泰携妻子遥望故国家园的画面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寻找家园》读后感2

这是我读过的第六本右派分子写的回忆录。

本书作者高尔泰,著名美学家、画家。1957年因发表《论美》,被打成右派,从此20多年,家破人亡,九死一生。但是他从没有停止对专制统治的抗争,直到1992年流亡海外。

感谢互联网让我读到这么深沉的文字。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右派分子们写的最好的文章(另一个人是朱正,其次是邵燕祥)。这本书其实不是严格的回忆录,作者本人也同意把他算作散文。但是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是“非虚构散文”。它们建立在一个人、一个时代土厚水深的生活基础之上,又继承了汉语文学最美的形式,因此称为当代汉语文学的顶峰当不为过。有人就把它的地位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虽然它的内容和写作手段与红楼完全不同。

我是从《读书》杂志知道高尔泰的名字的。还是在十多年前,大概看了他两篇文章,不甚了了。想不到他的一生竟蕴藏了那么多故事,一写就30多万字。从少年在抗战风火中的求学,到老来在海外卖画为生。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生跃然纸上,一个被人遗忘的时代重新出现在读者眼前。

某网站一位介绍本书的网友说,他把本书作为孩子暑假读物中的一本。但是,因为大陆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删改较多,他不愿意让孩子“一开始就读这种被阉割了的文字,难免反倒觉得高先生文理不清,只怕从此倒了胃口,更恐有污于高先生清名。”,因此他费劲从网上搜集补充了一些文章,作成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子书。我就是看的这本。谢谢他。然而当我看了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忍不住又找到那个帖子,回帖说:“我感觉,这种书,给孩子看未免太沉重。青少年还是多给他们看光明的东西。过早地看到黑暗,容易产生晦暗的心理。”是啊,我不忍心让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我自己就不看《南京大屠杀》之类的电影。我曾经说过,灾难不是艺术。然而这是历史。但愿这历史只留给老人来感叹。

我无法把读后感写得更详细。因为,其中的每一篇。每一段都让我感慨不已,甚至热泪纵横。而且,看了书中收录的几篇评介文章,我也没有更多的话啰唆。所以,只记下一笔,以誌不忘。

寻找家园》读后感3

寻找家园》是作者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写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悲痛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寻找家园》一书,从开篇至末尾,朴实平淡的语句,波澜不惊的语调,但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惊心动魄的凄惨,作者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生涯,全部展现在字里行间。

1955年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二月,因在北京《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论文《论美》而遭到批判,后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冬天被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1959年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而免于一死。1962年春天解除劳动教养,经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帮助,于6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遭到批判斗争。后在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平反。1978年春天调至兰州大学哲学系,主持美学专业。年底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2年回到兰州大学任教。1984年因时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恒的邀请来川师任教。后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在南京大学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羁押,先后被关押在南京娃娃桥监狱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1990年以“结束审查”名义释放。1992年6月经“黄雀行动”悄然离开成都, 7月11日抵达香港。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现居拉斯维加斯。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由于阅历和认识的缺陷,我们是读不出作者心中的苦难,读不出他那平静的心境。这也不是就凭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

这本书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单纯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描写灾难、凸显人性、记录历史的画卷。诗人北岛曾评论高尔泰为“证人”这是一部散文,也是一部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所经历的悲惨历史,也是高贵的人性之光在最黑暗的时代坚定闪耀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替他隐藏日记的给过他鼓励温暖的右派分子安兆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望,他每天吃不饱没有力气,也要蘸着开水擦洗头脸,抢不到饭儿剩下汤汤水水,他也要找个地儿坐下一勺一勺人模人样的吃…..这样一个自我修持的人,“他是坐着死的。”还有爱惜衣服胜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反右运动中单位名额不够被凑数“凑”上去的,这是个歌颂生活很阳光的人,他以此来安慰远方的母亲,依然逃不脱随即翻检的命运,死去衣服几易其主。

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爱摆架子找乐儿的上官锦文,拼死力干活不假颜色的饿死累死的郭永怀,饿得发慌电线杆般怠工的张元勤,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说话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这些右派分子,无一逃脱政治运动这头巨兽的吞噬,失去意义的生存,无休止的精神摧残,扛得住的苟延残喘,扛不住的就只有死去。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晚把裤子叠好放在枕头下,双双皮鞋擦得发亮,每天早晨在留声机上放一张舞曲唱片并配合韵律完成洗涮动作,脚步声清亮快速的教职工孙学文,他有满满三大箱书,他有划红线批注的习惯,而且见解不俗,他开朗无忧乐观的性格在紧张机械的生活中始终精力充沛,我们猜测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活着谁知道会为这个国家发挥多大的价值效应,他是被打成右派之时精神彻底崩溃跳-楼自杀的。

书的封面是一片开裂、焦渴的土地,远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和血色的黄昏,就同书中所说的故事一般,浸透着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流浪者与羔羊啊,迷失在戈壁滩上,渴望随着风沙,逃出这片荒原!

最后,正如北岛说的那般:星星般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寻找家园》读后感4

林语堂说过“好文学是情人”。这几天读完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心绪难以平复,这是一部不可多见的散文,因为国内禁止出版,幸好可以网上寻来一览,才没有错过好东西。

这部散文是高尔泰的自传体,回忆的都是前尘往事,伸展的都是旧时光的灰暗阴冷,虽然很逼仄,很伤很痛,读完一种无以名状的悲怆感。于作者而言,他的这部散文,是一种悲愤式的剖白,也是一个生命体最深切的呐喊。

年轻的梦,谁不想立身廊庙垂名于竹帛,谁肯与草木同朽营营役役?问题是你一旦被政治捆绑,那么梦想就由不得你。生存的尊严,人身的自由都要被政治绑架,不惟如此,还要瓦解你的意志,摧毁你的信仰,直至精神世界构建的梦想全然瓦解消亡,失去依托,这便是具有中国特色运动下的知识分子生存的状态。在作者的笔下,那梦魇般的二十年的疮疤累累叠叠,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为了将那一段儿苦难记录。中国人惯于承受苦难,惯于忘却,却很难有作者这样的才华将苦难记录下来。除了高尔泰,郑念,还真没记得有谁这么详尽地记录那段历史。幸好作者是一位美学家画家兼作家,因而我们有幸得以了解那段历史

那是个价值观严重扭曲的时代,从父辈们的嘴里虽然了解点儿那个时代的事儿,也只是零星的个例。印象深的是我们这儿一位中学校长,以“特务”罪被人斗死了还被剖腹,说是肚子里藏着什么电台。再就是父亲无意中在墙上写了“刘少奇”三个字,就有人揭发欲扣上什么什么罪名,幸好有位敦厚的长者是个压事儿的主儿,俺的老父亲才幸免于难。是非曲直是政治玩弄的把戏,历史也就任人打扮。作者笔下的那个右派生活的年代,是沙漠,是泥潭,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精神的沦陷和无以挨尽的饥饿与死亡,连道路以目的信任也无从寻起。人人皆为友敌,人们被洗脑热情高涨,没有热情也要强颜欢笑做出样子来,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又残酷的现实。

所以更深地理解陶渊明的桃花源精神,那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它与积极向上是多么相悖又多么令人欲言又止。难得的是那时期的魏晋风骨已然形成,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自由和尊严足以嘲笑政体嘲笑上流社会,乃至于引领一种潮流,是灰尘斗乱车辙纵横的历史中一脉袭人的奇香。

看看高尔泰那个时期眼中的环境吧,“荒原上可见的淡咖啡色的水洼,白色的碱包,灰绿色的芦草,灰不溜秋的沙枣树,空气中弥漫的不死不活的赖兮兮的味儿。”五六年刚刚二十岁,因一篇闭门造车的《论美》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自言是不着边际的话,竟被打成右派,遣到荒漠一个叫“夹边沟农场”劳动改造。劳累饥苦,无涯的等待,被一点点吞噬了思维和意志的孤独……孟子说自己失掉了赤子之心,不是时代的观照,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人的精神状况都有个临界的“阈值”,过大的压力超过这个值域就是失常,精神会崩溃。没有人权关爱的时代没有自由精神舒放的空间,只能感到的是“生命的脆弱,无机世界的强大”。我们看到了替他隐藏日记的给过他鼓励温暖的右派分子安兆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望,他每天吃不饱没有力气,也要蘸着开水擦洗头脸,抢不到饭儿剩下汤汤水水,他也要找个地儿坐下一勺一勺人模人样的吃…..这样一个自我修持的人,“他是坐着死的。”

还有爱惜衣服胜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反右运动中名额不够被工作单位硬是凑数“凑”上去的,这是一个有点阿Q式的人,他歌颂生活妆点美好,以此来安慰远方的母亲,但依然逃不脱随机被翻检的命运,死去衣服几易其主。还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爱摆架子找乐儿的上官锦文,拼死力干活终于饿死累死的郭永怀。还有饿得发慌电线杆般怠工的张元勤,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说话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这些右派分子,无一逃脱政治运动这头巨兽的吞噬,生存已经失去意义,精神遭受无休止的摧残,扛得住的苟延残喘,扛不住的就只有死去。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职工孙学文,他每晚把裤子叠好放在枕头下,皮鞋擦得发亮,每天早晨在留声机上放一张舞曲唱片并配合韵律完成洗涮动作,他的脚步声清亮快捷,他有满满三大箱书,他有划红线批注的习惯,而且见解不俗,他开朗无忧乐观的性格在紧张机械的生活中始终精力充沛,我们猜测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活着会为这个国家发挥多大的价值效应?他是被打成右派之时精神彻底崩溃跳楼自杀的。

是谁说过的一句话“痛苦更为抒情,忧伤更为警醒”,这句话的语境适用于灵魂涅槃后的回眸,你辨不清是痛苦还是悲悯。曾几何时,这些灵魂在痉挛中尖叫,天地无声,迷茫、孤寂、悲怆萦绕于胸臆,意识坠落在深渊中,志士仁人理想的羽翼被剪灭,抛在那冷寂的戈壁。六二年高尔泰被解除劳动教养,来到敦煌莫高窟寻求一份糊口的职务,这使他逃脱了死亡的威胁,又一次与文化相亲。他来到敦煌东边的三危山,南边的无名乱山,和那些穿越时空的石头对语。“山阿寂寞,千载谁赏”,他相信那些石头“是凝固的火焰,是温柔的,千万年彼此相望,怀着爱情的苦痛。”他发现“接受这世间万物共同的宿命,是一份难得的睿智。”他爱上了这些石头,以它们为伙伴,他认为“它们是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一种艺术,带着劫火的寒光,犷顽而纤柔。”

这是一种无奈,是阮籍的啸音和驾车而返,只是更为决绝和悲凉。与人类比较起来,他更愿意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级的研究专题进行敦煌学研究之时,一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寂静,他翻出了夹边沟没被搜出的碎纸片的记录,并继续写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他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牛棚的日子里,他们被勒令为伟人像喷漆,被监工用喷枪头淋得满头满脸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弯腰低头努力劳作的样子,像看西洋景儿。 “五七农场”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生活好起来”意味深长的五个字,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荒凉无边。食草的毙命,食肉的没有怀刑之惧,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草芥小民,当罡风行水上,同为一景。高尔泰是满身泥污,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高尔泰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知了。

以人文情怀去观察,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我很喜欢作者论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飞扬流动,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相关推荐: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穷人》读后感,更

在《命若琴弦》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回到年轻时代。以下是我爱学习网

《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傅雷家书》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