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深情的树叶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心里总能掀起丝丝涟漪,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下面,我爱学习网为您带来“退步集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尽在我爱学习网。

退步集读后感1

丹青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的西藏组画,二是因为他的从清华辞职。作为一个在纽约住了18年的人,难免沾染美国人的那些“臭”毛病,口无遮拦,指天划地,实足是一个艺术界的老“愤青”。

我第一次看到陈丹青先生的访谈,是在杂志上,题目叫做活着只为爱晴天。然后时隔三年有余,终于买到这本《退步集》,得以拜读陈先生的文笔。

关于此书,各式评论洋洋大观,网上随便搜搜遍地都是,我自认肚里没有太多学识可以指指点点,只能略表一二点自己所思所感。

其一,陈先生在书中十分直接地说出,中国人命贱,非常贱,从来没有这么贱。中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许多中国人恶劣卑贱,那是因为别人从来那么对待他,他不知道还有别的方式对待人。暴力、强权、人侮辱人、人欺负人,陈先生说对他影响很大。他回忆文革时期的上海美专毕业生的生活,回忆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悉数各个人物被这种暴力与侮辱所损害的生活,进而言及今日学界被行政权力扭曲的现状,一语道破种种问题的根源: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饭碗;骨子里是深深的 ,对艺术,对人文,对知识的轻蔑。

其二,常识与记忆。“发展”与“进步”。陈先生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扪心自问,我辈正是如此。所受的教育,所追逐的品位,无不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看齐。我曾很多次与朋友谈到这个问题,大家普遍深以为然。这种自己摧毁自己历史记忆,自己割断自己文化常识,为了“发展”与“进步”的名义而摧毁自己文化的行径,我辈又岂不是深深裹挟其中而不能自拔。对于所谓“文化保护单位”,“文化遗产”,陈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此处不许拆”。

其三,行政权力无所不在的扭曲结构。从教育,到美术批评,再到建筑。陈先生在同济大学的讲演中,奉劝诸位建筑学子去做高官,以实现自己的才华,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色幽默。现实就是:好好学外语,好好混饭吃,别做傻子,对抗体制属于自残,上学就上学,但是千万别把教育当回事,大家都是为了混饭吃。我大学毕业之后仔细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反思了两年。发现自己真的被教育成了傻子,满脑子都是被误导的东西。所以你我看的很清楚,今日社会之中,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反而是否定了自己教育背景的人。搭进了许多时间精力,发现自己被骗了,这大概是当代的一个普遍认识。当认识到自己是个人,不是工具的时候,悲哀就开始了……

看完这本书,很不舒服,很憋闷。但是我觉得,它值得一读。也许,今日的种种,真的是“我们上百年文化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退步集读后感2

丹青何许人也?他总是剃着极短的平头,不分冬夏一身深色唐装,烟不离手,国骂不离口。朋友说他画家本色,「看人先看相」,目光凌厉如刃如炬。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希望自己可以是「全职的业余画家、业余的全职作家」。他的本行原是油画,然而近年「文名」大噪,演讲、对谈、写书邀约不断,「作家」身份遂凌驾「画家」身份,他似乎也不以为忤。2005年因为其不适应中国学术行政化和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所以愤然从清华美院辞职。在此之后他连续出了两本书:《退步集》。陈丹青是一个有真性情的画家,也是一个散文家,他的文章是从个人的视角写出对社会的独特的理解,对教育和艺术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虽然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但“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只有说真话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总是说:我尽量不说假话,但也并不句句真话。除了真话假话,人还有很多说话的方式——倾听、理解、领会等。巴金老人也说: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在今天,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心、贪欲、利益、浮名、地位,却往往不能说真话。我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说真话,但自己却又往往不能说真话,陷入这样的“诚信怪圈”中。现实中真话往往是最朴素的,但又是最残酷的,或是超越悲喜的,或是人们难以接受的。于是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交友、聊天、建立博客等,来发泄生活中不能说的真话。

他的文中写到:令我感动的常是作者早期的作品,而不是誉满天下的名篇,名篇被过度诠释,沾满历代评论家的口水或标签。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很多人都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阅读和欣赏的。艺术和评论是相辅相成、如影随形的,因为任何文学艺术都要经过读者的欣赏和阅读,才算完成其本体使命。但是,每个读者和鉴赏家、批评家,都会或多或少、或左或右的偏离作者的原意。即使是作者返回头来看自己的作品,时过境迁、心境变化,也不可能准确的阐释自己的创作的初衷,评价实际的效果,说明最终的感受。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艺积淀来分析理解文艺作品,既要受评论家的影响,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他觉得如今的成人何其残暴,看不起小孩……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仔细地摧残。我们常听到、看到:法制道德教育要从孩子开始抓起,电脑网络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双语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艺术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太多的事情都要从孩子开始抓起,而唯独不把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和天真还给孩子?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天真想象力和丰富创造力还给孩子?唯独不把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和绿色生活环境还给孩子?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自由空间和玩耍机会还给孩子?教育制度不合理,不是仅仅反映在高考制度和大学教学体制上,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教育理论的研究总是理想化的,教育制度的制定也是善意的,但是实际的执行和操作却是大打折扣和变相变味的,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唯分第一的应试教育

丹青之备受瞩目,说明了「独立知识分子」是多么珍贵。 《退步集》与《续编》这些文体各异、夹沙带泥的议论,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在在都是维持「独立思考」姿态的努力,也都试图引向那断绝已久的文化根脉。陈丹青的文字时时潜含着启蒙的力量,或许正来自他的「不合时宜」、来自他对众人遗弃的种种前事的一脉深情。

退步集读后感3

退步集》语言幽默,笔调清秀犀利,明快而又深刻,他的文字有着一种风骨,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充满着对社会发展和下一代人成长的关注,表现了一个朴实的学者对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

今天的社会正以喷气式的速度前进着,高楼大厦、贫富差距就像物理中讲的加速度。大家还希望快些,再快些。读过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就会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得到了快乐,但我们仍然不幸福。我们正在失去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正在得到的和希望得到的就一定是好的吗?失去的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我们进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这不断的得与失的过程是一种必然吗?略读陈丹青的作品似乎有些叛逆的色彩,如同青春的叛逆一般,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之情充斥了全书。从对“两科考试”的不满,到对北京、上海的议论,无不体现了他个人的思想。陈丹青式的辛辣笔调和明快深刻的叙述风格,有种让人发自内心的快感。沉浸其中,仿佛身临一场以文字方式展开的谈话节目。

关于艺术教育,陈丹青说:太古板了,但古板没关系,还自作聪明。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太古板了,古板没关系,还自以为不错。关于做个好老师。陈丹青说:今天做个好老师也是可以的。要靠自己自己努力。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教师没有得到任何象样的培训,如果有培训,那就是交钱、答题、发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会让你真正得到什么有效的提高。真想在这个行业里有好的发展只有一条路:自学成才。还记得书里的一句话:君子豹变,据说是《易经》里的一句话。总觉得《易经》是很难懂的书,所以从没读过,要找时间读一下。

丹青说:“我尽量不说假话,但也并不句句真话。出了真话假话,人还有很多说话的方式——倾听、理解、领回,也有许多方式。”

丹青说:“每读一本好书书,最低限度的启发是:我读书太少了。”

丹青说:“如今的成人何其残暴,看不起小孩……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仔细地摧残。”

法制道德教育要从孩子开始抓起,电脑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爱国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艺术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太多的事情都要从孩子开始抓起,而唯独不把孩子的快乐和天真还给孩子?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给孩子?唯独不把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和绿色的生活环境还给孩子?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自由和玩耍还给孩子?教育制度不合理,不是仅仅反映在高考制度和大学教学体制上,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教育理论的研究总是理想化的,教育制度的制定也是善意的,但是实际的执行和操作却是大相径庭和风牛马不相及的,彻彻底底变了味!显性的摧残孩子是令每个人都发指的,可是在潜规则和隐性的不合理的制度的摧残,就是十分合理的,人人都没有办法的。

退步集读后感4

昨晚飞桂林,三个小时的飞机,和同事闲聊了一小时,睡了半小时,突然醒来看到窗外漫天繁星,于是我开始兴奋了,看到同事在旁边已经侧头进入梦里,我只能安静的翻起了为了消磨时光带的--《退步集》,来冲淡一下我这百无聊赖的状态。

喜欢陈丹青是因他的真实,无论是画还是文字,都能从各个角度渗透他对世界理解的深刻。从中看到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如同素描一样的素面朝天。纵然有色彩的修饰,那也是天然诠释的,“狗犬深巷里,鸡鸣桑树巅”、“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他的眼里并没有排斥绚丽色彩、现代都市生活那些灯红柳绿,只是对各类看到的听到的和存在的一种理解。他批评刻意,赞美自然。这是一种多么平静的心才能不被外界的浮躁所迷惑。更是他那透澈见底的见解才能让他达到的意境。要理解他的画就要理解他的文字,更要理解他的人生态度。

飞机落地了,第一次到桂林,由于很晚,完全没有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出租司机聊起桂林的美丽,又在入住的酒店闻到清淡的桂花香气,我这才开始对漓江和阳朔向往了,准备抽空开个小岔去。

退步集读后感5

随手给自己冲了杯咖啡,香醇的气味很快就在室内散了开来。刚将马友友的精选集放到CD唱盘里,悠扬的大提琴伴随轻快的钢琴声流泄在安静的家里。七月已经过去,天气仍没有转凉的意思。时间真是过得好快,一转眼这一年又已经过了大半。总觉得有许多事还没有做,有很多计画还没找到实践的机会。越是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匆促,就越对自己没能好好掌握时间感到羞愧。早过了有浪掷岁月本钱的年纪,每一次惊觉岁月匆匆,就表示自己真把时间浪费了。

是带着点匈牙利风的舞曲,布拉姆斯的作品。在CD封底有段文字,写到马友友的成就,「在演奏上,不论是演奏正统的古典经典曲目,尝试新的跨界曲风,或是跳脱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探索不同文化与音乐融合的形式,马友友从不设限脚步,一直努力探求各种音乐类型的精髓与充满创造性的音乐连结,不断地引领时代风潮,开创新的局面,成为音乐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名家。」熟谙古典音乐的朋友也曾说马友友所创造的是新的聆乐经验,不只拘泥古典正统的形式,还开发了大提琴的可能。那次在他那里看他随着音乐里所传出马友友最著名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边跟着哼,那专注的神情,明显感受到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彼此慢慢出现的差距:他在古典音乐方面累积的知识,我在写作方面则以自己设定的目标及节奏徐缓的写着。

算不上是什么成就,我们各自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以自己的方式攫取可能的快感,随着年岁的增长,再也不能像初出茅芦的小伙子气盛唐皇的在生活里横冲直撞,必须慢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为未来努力着。虽然同样还有梦想,却更踏实的踏稳脚步,缓步向前。那是我们以为的进步,生命中追寻的不就是这些?

可当我读到《退步集》时,心里却又不这么想。陈丹青在一次年青人的座谈里收到一张传来的字条,上头写着:「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陈丹青琢磨着字条上的话语,有所触动了。说来算去还是海归派的学人,看到中国大陆美术教育上的许多现象,亲眼目睹了都市规划上的种种滞碍,话说得重了,火气也大。陈丹青像是个与年纪不符的愤青,大声议论,高声批判。说是与时代脱节倒也未必,只是从他眼中所看到的社会,总和他省思后该有的模样不太相符,于是他得说说话,而且还引起这社会相当的议论。

艺术评论原本读得就不多,不过陈丹青关怀的重点并不全然在美术教育上,《退步集》里所收的文章在形式上也显得杂乱,有讲演的整理稿,有访谈的纪录,有应研讨会而写的书面发言稿,当然也不缺专论文章,范围遍及绘画、都市规划、摄影、教育工作等方面。陈丹青自己不像画家,又讨厌评论家的恶名,不领情人称知识分子,宁愿当个老知青。这倒说明了他广泛涉猎的范围,并努力发出自己坚持的声音。和他的《多余的素材》相较,《退步集》显得杂了,倒却更容易读。几篇专访稿明明白白透露着陈丹青的心事,虽然有些响应显得热血沸腾,倒也一语中的。

而反复思量的却是《退步集》里退步的到底是什么?就评论的火候而言陈丹青是不肯稍歇的,甚至在集子里放了他引起轩然大波的辞职报告,因为对教育行政化的极度不满,因为对美术教育体制的不敢茍同,他毅然请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职,并把自己的想法明明白白的写了。这该是股前进的力量,向体制宣战。而其它几篇演讲稿里也对城市建设有所评述,在〈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里陈丹青就明指了城市建设的杂乱无章,没有心理景观,只有建筑景观及行政景观,而行政景观更是外行领导内行,让北京成了现代建筑的试验场。没了文化,旁的就不用多说了。

似乎能意会到陈丹青所谓的退步了,那不单单是心智上的退步,也是实质的退步,但呈现出来的却是进步的假象。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我们原有的文化传统却轻而易举的失去了。在形式上努力的向西方看齐,而特属于原本文化内涵的特质却早已不在。当一幢幢崭新的建筑在城市中出现,建设的精实让人感动,而真正动人的文化意涵,到底还在不在?

但意识到退步,却是因为看清楚自己原本的位置,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是形式上的失去,还是实质的沦丧,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突然想起多年前读到的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种迟到的领悟,油然而生。


相关推荐: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乌龟背壳的由来》

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

《淘气包马小跳》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她写的校园小

《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