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下面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活着》余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我爱学习网查看。
《活着》余华读后感1
当我们无法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我们面对各种困境而举步维艰的时候,就在想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当我们最爱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年少轻狂的我们毫不吝啬的浪费生命外,也曾试图去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但我们也渐渐明白这不是课本里用简单的语言就标注出答案的问题,
有人讲人活着总有理由: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金钱,为了做官,还是为了别人?我一直在探索,直到读了余华的《活着》,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用一种近似冷酷的笔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百态,客观、真实,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活着》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一贫如洗,父亲被活活气死,穷困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
当福贵再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当他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但徐福贵还活着,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并取名为“福贵”,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当亲人健在的时候,总认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各种欲望无法满足,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各种对人生的不满,殊不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我,我会不会有勇气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是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余华读后感2
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这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活着》余华读后感3
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充满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历经中华民国、抗战和解放后土改以及至今的多个时代,余华活着读后感。不管改革开放给一些人带来多大的改变和财富,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而言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来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据说,作者余华的拿手好戏是在冰冷中叙述残酷,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读《活着》就是这种感觉,你不断的幻想书中的人物应该有个美满的生活了,可读下去作者会不断打碎你的幻想,阅读简直是在经历恐惧。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的也许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余华读后感4
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余华读后感5
看完余华的《活着》之后有很多想法,有很多想法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到底应该有点什么想法,但如果有的选,我想先想想凤霞跟二喜。
他们的结合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惊心动魄轰轰烈烈。富贵的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到了嫁人年纪的时候他拖队长给女儿介绍一个对象,队长介绍了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一个同样有生理缺陷的人,他偏头。
小时候看电视时觉得悲哀,因为电视机给凤霞安排了一场暗恋,然后让她嫁给了一个同她一样有缺陷的人。编剧可能在同情凤霞,所以才给她安排了一位暗恋的“好”青年,也许是为了加重她身上的悲剧色彩,因为若不是那次的高烧她会是村里最美的女孩。人们似乎是在反对给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配上另一个生理缺陷的人,好像这永远是不得已的选择。有时候我们宁愿相信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之间的爱情更为珍贵,而当两个同样有着缺陷的人结合时却会觉得遗憾。我想我所感慨的并非是这些不值得遗憾,而是因为人们因为遗憾而忽略掉的另一些事情。
就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和杨过一样,两个有着“相同”命运的人更能相互理解,两个同样有着缺陷的人也更容易相处,他们不会嫌弃,不会嘲笑,他们互相嫌弃,互相打趣,但更多的或许是互相怜惜。他们也许会像怜惜自己一样怜惜对方,我想二喜和凤霞在富贵家的茅草房里做饭时四目相对时的笑容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庆幸在他们短暂的生命里能够遇到彼此,就像《NANA》里宫城莲因为追逐音乐梦想离开家乡与女友大崎娜娜在火车站分手时的偷偷哭泣一样,凤霞和二喜同样是他们彼此的救赎,那个时候他们是笑着的。
二喜不惜负债给凤霞了一个被人们长期津津乐道的隆重婚礼,会在夏天先进屋喂饱蚊子,在凤霞难产的时候说“医生,救救凤霞,我要凤霞”,背着凤霞的尸体回家时“走不动”“腰疼的不行”却还是不愿意让富贵背……也许爱情应该花前月下,应该海誓山盟,但在那些这个偏头的男人尽心尽力的为着凤霞做那些事情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样就够了,无所谓他的长相,无所谓有没有钱,无所谓身在何方,只要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
也许命运从未停止对他们的迫害,凤霞死于难产的时候二喜的灵魂也一起去了,然而他们终究快乐过。他们互相拥有的时候是快乐的、是相爱的。那个时候他们无所谓命运给予他们的伤痛,纯粹的爱着对方,这是无论多少次灾难都无法阻止的事实。这和所有伟大的爱情是如此的一致!这两个渺小的人,以为是命运给予了他们一丝的善待而获得过短暂的幸福,却不知道他们用自己的爱反抗了命运的暴行。
所有在命运所给予的苦难中对美好地追求都是一种反抗。命运所能控制的东西其实也不过是它本身罢了,除此之外它根本无能为力,而能让它它所无能为力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善良,比如爱情,比如生命……
相关推荐: